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消费维权

深入推进“四个融合” 提升纪检工作效能

时间:2021-11-17 09:48:55 来源:财会信报

  本报记者李健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的优势,把党的领导融入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中国特色的现代治理制度。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其纪检监察工作开展的质量高低,对于企业能否高质量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实现高质量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纪检工作的职责和功能,就必须将纪检工作融入到日常业务,与中心工作深入融合,真正使之落到实处、起到实效,才能保证监督的主动性、靠前性和全面性,永葆党的纯洁性,为企业生产发展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具体要做到“四个融合”:

  一是要以政治监督为主线带动纪检与业务融合。国有企业的纪检工作是政治性很强的工作,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和重大政治责任。旗帜鲜明讲政治是第一位的要求,因此纪检工作必须把政治监督摆在核心首位。要区分领导干部、普通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等类型,针对性的拟定学习教育内容、制定学习方案、选择学习形式,做到主题统一、内容精细、对象区分,从而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增强党员队伍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敬畏感,提高政治能力和专业能力。要监督企业的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一把手”等“关键少数”,不仅要看他们怎么说的,更要看他们是怎么做的。一旦发现在“两个维护”上出现任何偏差,就要闻风而动,及时报告,果断处置,决不能讲情面,搞下不为例。对照法规政策和领导讲话,用放大镜、显微镜查找问题和偏差,对于妄议中央大政方针、损害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等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现象,要做到从严从细,一经发现,绝不放过。

  二是要以生产经营为中心促进纪检与业务融合。要经常性的组织企业中的干部群体、党员群体和员工群体,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了解掌握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尤其是对于关键重点岗位人员,对于廉政风险较高的位置,更要加大紧盯力度和教育深度,让其深刻感受到自身所担负的重要使命和重大责任。要按照既懂业务,也懂纪检业务的标准,充实专业工作人员队伍,使得纪检工作能够与业务工作高度同步,同频共振。纪检部门人员要以监督者的身份出席“三重一大”会议,监督讨论过程、个人表态、主要负责人站位等情况,及时提醒建议,及时纠偏正向,配合党委做到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科学决策。要发挥近距离、常态化、全天候的监督优势,把监督的关口前移到纪律的“警戒线”,对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处置,防患于未然,治病于初始。

  三是要以时代特色为突破推进纪检与业务融合。要充分将纪检工作与企业的实际业务相结合,与企业自身文化特色相结合,不断探索符合时代需要、符合干部员工群体接受兴趣的开展方式。如“开展好廉洁主题月活动,做好先锋模范的评选,营造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构建尚贤使能、唯才是用的管理机制和制度环境,让从事纪检工作的人员发展有前景、奋斗有舞台、表现有机会、努力有回报。最后是营造廉洁的公司氛围,国有企业不仅要从团队建设入手,培养一批讲政治、高素质、作风好的新时代人才,而且也要积极打造清正廉洁的企业文化,加强有关提升个人道德修养的文娱活动,提升公司的软实力,利用微信、抖音等员工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好从严管党治党要求和正能量的传播,让要求能够及时发散发送到每名员工身上,让每名员工能够第一时间了解相关信息,自觉做遵章守纪的模范。

  四是要以实际质量为保证倒逼纪检与业务融合。大力提升考核评价标准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针对性,针对不同的领域、不同的问题,制定不同的措施,切实与工作做好深度的结合,杜绝“牛栏关猫”等现象的发生。利用廉政教育基地、警示教育案例,持续强化监督职责,通过抓“关键少数”、监督“重点人员”、管住“绝大多数”。针对企业的业务工作是覆盖面广,机动性强、范围很广、风险点分散的实际,推行多种监督方式,能够有效规避风险。健全中层干部有关事项报告,建立廉政谈话、廉洁报告等制度,加大对重点环节的监督,增强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不竭动力。大力发挥群众的监督力量,及时采纳群众的意见,吸取群众的智慧,回应群众的呼声,做到将纪检工作建立在最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加大纪检工作的技术含量,充分用好信息化手段,提升工作的及时性与便捷性,将监督平台搬到线上,帮助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和判断,确保从严管党治党,永葆党的纯洁性真正落到实处。

  总而言之,对于国有企业来讲,要加强从严管党治党水平,纪检工作发挥着最为关键的作用。这是使命所在、职责所需,但是纪检工作要避免“两张皮”,就必须与中心工作的要求和实际相结合,摸索出一条适合国企的有效的方式,真正做到从严管党治党,永葆党的纯洁性。

分享到: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删稿流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版权声明:财会信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285701 蒙ICP备20001920号-1 

Copyright © 2016-2020 财会信报 All Rights Reserved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710号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