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消费维权

“十三五”期间对外财经合作成效显著

时间:2020-11-05 11:13:25 来源:中国财经报

  “十三五”期间,财政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有效统筹多边和双边财经对话机制,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深化财金领域务实合作,推动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营造良好外部发展环境,服务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全方位多领域对外财经合作体系初步形成

  一是对话成员众多。财政部国经司牵头23个对外财经合作机制,涉及众多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多边财经对话包括“一带一路”论坛、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总理与6家国际经济组织负责人圆桌对话会、亚太经合组织(APEC)、东盟与中日韩(10+3)财金合作等10个。双边财经对话机制共有13个,涵盖七国集团的所有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大国。

  二是对话议题广泛。议题涉及全球、区域、双边以及第三方市场合作,包括经济形势与宏观经济政策、全球经济治理、金融、贸易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大项目、科技合作等领域。近年来,合作议题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包括数字经济治理、非洲发展、欠发达国家债务可持续、公共卫生合作等。

  三是对话形式丰富。呈现主场与客场遥相呼应、多边与双边相互促进态势,线下与线上对话彼此补充。除官方对话外,还积极为企业家、金融机构搭建对话平台,扩大利益共同点,扩大朋友圈。

  对外财经合作在三个层面有序推进协调发展

  一是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充分利用G20等多边和双边机制,加强国际政策协调,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推动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推动国际税收合作,积极参与数字经济征税规则制定。从财长机制角度,支持全球公共卫生合作,推动全球共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挑战,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二是作为区域大国,深化区域财金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以10+3为抓手,积极参与区域财金合作,大力发展亚洲债券市场,夯实区域金融安全网,加强区域财金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有效利用APEC和亚欧财长会议平台,促进区域互联互通。

  三是作为发展中国家,加强南南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加强金砖国家财金合作,加强各方务实合作,推动做大做强新开发银行,促进金砖国家经济金融发展。深化金砖国家在G20框架下政策协调,团结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出共同声音。加强上合组织发展中国家财金务实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对外财经合作取得四类重要成果

  ——积极推动全球公共产品的提供。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引导国际社会采取共同行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系,支持经济全球化实现互利共赢的效果。利用2016年G20主席国身份,推动通过《G20深化结构性改革议程》,加强G20关于结构性改革的顶层设计,促进危机后全球经济复苏。习近平主席明确表示,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担负性作出中国贡献。我们推动将这一主张写进9月17日G20财长和卫生部长联合会议声明,彰显中国形象。

  ——有力推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作为现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维护者,我国一直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比如,通过多边与双边财经合作,力推世界银行股权和投票权改革并完成新一轮增资,提高发展中国家的投票权。近期,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加大国际政策协调力度,携手通过G20“暂缓最贫困国家债务偿付倡议”。

  ——推动区域财金合作迈上新台阶。利用担任10+3联合主席契机,推动制定东盟与中日韩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战略方向与中期实施计划,推动其升级为国际组织。积极拓展区域财金合作领域,谋划10+3未来发展战略。提升清迈倡议多边化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推动区域与全球金融安全网协调合作。牵头制定亚洲债券市场倡议中期路线图,促进基础设施债券融资和绿色债券发展。

  ——促进国际经验双向交流。积极参与国际议程和对话成果设计,宣传我国发展理念,提供我国发展经验,宣介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增强国际社会对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信心。有效利用今年G20财金渠道成果文件准备的契机,我们在增强获取机会和基础设施投资等重点议题下提供了7个中国案例,案例数量位居第一。

  同时,有效吸收借鉴国际通行规则,形成中国方案。积极响应国际组织关于推进结构性改革建议,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经济高质量发展动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度超过30%,IMF、OECD等对此给予高度评价。两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分别发布《“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一带一路”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指导相关投资注重保护环境、改善民生、降低债务风险,助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彰显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得到国际社会广泛称赞。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删稿流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版权声明:财会信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285701 蒙ICP备20001920号-1 

Copyright © 2016-2020 财会信报 All Rights Reserved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710号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