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基层减负关键在端正政绩观
一些地方层层加码摊派经营主体增长任务;某市赶时髦建了600多个农家书屋,一年到头却没有几个村民去看书;某市策划举办“点赞中国城”公益活动,有的县区提出每个社区每天要完成500个点赞任务,有的要求教师、学生、家长和医生、护士全员参与……
日前,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会同中央纪委办公厅对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进行通报。3起案例典型性强、教育面大,在基层引发广泛共鸣。
近年来,中央三令五申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深化作风建设。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为什么形式主义乱象仍像“打不死的小强”,时不时冒泡,甚至在一定范围内活跃?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本应实实在在、稳稳当当。但有个别基层干部懒政怠政,对政策研究不深、钻研不透,为了省时省力,直接绕过问题、照搬照抄,导致有些工作有名无实,敷衍应付。还有的急功近利、投机主义,为了吸引上级注意、得到上级认可,不愿做“绣花”功夫,只想做表面文章,热衷于给本不出彩的工作“化化妆”“美美颜”。事没干好材料来凑,换个概念就成了“创新”,包装一下就成了新政绩,让工作沦为“假把式”“花架子”。
形式主义出现在基层,但若说责任全在基层,也不尽然。有时候,还在于上级有的部门制定的考核“指挥棒”出现了偏差。上级有的部门对下级的不合理要求,使得基层无法脚踏实地完成任务,只能以形式主义去应对;对下级的考核过分细化,百分制不够用了,甚至出现“千分制”“两千分制”,使得基层不是把力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而是变成应对上级指标和检查的机械式执行。
以形式主义应对形式主义,何尝不是一种无奈!
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常常如影随形,且互为因果。一些党员干部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只唯上、不唯实,热衷于政绩工程,凭想象“创新”,拍胸脯决策,结果政策“天马行空”、难以落地,成为滋生形式主义的土壤。上级有的部门对基层工作缺乏足够的了解,制定任务时“不接地气”,“失真”的任务与指标一路跑偏,使得形式主义愈加严重。这种错位的政绩观,难免导致工作“脱实向虚”,给基层平添许多不必要的负担。
从根本上祛除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关键在于各级党员干部端正政绩观。党员干部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在任何时候都要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只有端正了政绩观,才能筑起领导干部思想上防止形式主义的“防火墙”。业绩都是干出来的。必须以实干为基、用实绩说话,坚决抵制搞“政绩盆景”、摆“花架子”等形象工程,做到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真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破解基层减负难题,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基层要应对哪些实际问题,群众有什么意见,指标制定是不是务实,考核是不是科学合理,对这些问题坚持实事求是。上级有的部门要不乱下任务、乱制定指标,考核“指挥棒”才不会一开始就成为形式主义的诱因。真正俯下身子、深入一线,真正了解问题的实质,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脚踏实地、求真务实,才能脱掉形式主义的“马甲”,还基层以清朗有为的环境。
对于一些基层干部来说,“缺什么补什么”。增强学习本领,开拓新视野,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干什么精什么”,也就不必用形式主义那一套来敷衍塞责、自欺欺人。
近年来,中央多次公开通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显示了中央整治形式主义问题的决心与力度,此次通报可以说是精准把脉、切中要害。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要从每一个具体的问题下手。面对通报中提到的形式主义问题,各地都应反躬自省,对自身同样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叫停、切实整改。
随着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不断深入,期待广大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谋发展,轻装奋进,砥砺前行。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度排行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