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塞北草原唱响高质量发展新牧歌
盛夏的敕勒川,草色青青,牧歌悠扬,诗意重现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图景。
日前,“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采访团走进内蒙古。行走塞北草原,见证各族群众团结和睦谋发展、共浇致富“石榴花”的生动场景。在这片土地上,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守望互助、携手奋斗,共谱繁荣发展的美好乐章。
工业新城迎来精彩“蝶变”
“我们像双翼的神马,飞驰在草原上……我们将成钢铁工人,把青春献给包钢。”一首《草原晨曲》在包钢“齐心协力建包钢”展陈馆回荡。今年89岁的老包钢人葛桂林向记者讲述起当年祖国各地儿女建设包钢的故事时,眼里闪着光。
65年前,内蒙古的第一炉铁水从包钢一号高炉流出,结束了内蒙古不产寸铁的历史,开创了新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发展的先河。在党中央号召下,全国8万多名建设者齐聚包头,创造了平地起高炉、荒漠变钢城的人间奇迹。
“包钢不仅见证了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光辉历程,也谱写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石榴籽心连心的生动赞歌。”葛桂林深情地说。
“齐心协力建包钢”的红色基因依然在传承。现在,现代化、信息化的生产和管理方式,让炼钢工人们从挥汗如雨的炉前,走到了闻不到烟尘味道的中控室里。稀土钢、冷轧板、高速钢轨……进入新发展阶段,包钢顺应时代大势和发展需求,正在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新包钢。
如今的“草原钢城”包头,一座工业新城正在崛起。以智能制造为引领,包头装备制造正由普通装备向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设备、增材制造等高端装备升级,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风光”无限。
同处黄河“几字弯”的鄂尔多斯,也迎来精彩蝶变。在伊金霍洛旗蒙苏经济开发区,一座致力于零碳目标的产业园拔地而起。目前,零碳产业园“风光氢储能”产业链集聚成势,已入驻12家新能源头部企业。一个个风电、光伏、氢能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快马加鞭,一代代建设者团结一心,谱写出澎湃激昂的塞北草原高质量发展新牧歌。
培育生态“颜值”,壮大产业“绿值”
在库布齐沙漠腹地的达拉特光伏发电园区,站在12层高的观景台俯瞰,一块块巨型光伏板整齐排列,东西长达400公里、平均宽度5公里的“光伏长城”雄踞沙漠之中,气势磅礴。
“光伏地桩与光伏板利用太阳能发电的同时阻止沙丘移动、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从而起到防沙治沙的作用。”鄂尔多斯达拉特旗能源局副局长钟宇展举出一组可喜的数据——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目前年发“绿电”可达20亿度,年节约标煤68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约165万吨。光伏板下种植紫穗槐、黄芩、黄芪等经济作物,累计实施生态修复5万亩。
“我们打造‘光伏长城’,预留了10%的岗位给周边农牧民参与,带动周边5万名各民族居民增加收入,共同享受新能源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钟宇展说。
夏日的门克庆嘎查(村),阳光明亮、草木茂盛,牛羊在远处悠闲吃草。这里地处毛乌素沙漠东北边缘,是一个典型的农牧结合、多民族共居的嘎查。20多年来,各族农牧民治沙造林,让19万亩荒漠变成绿洲。
“泥巴房、贫困户,见个汽车当怪物,明沙梁里等救助。”这是曾经的门克庆。“有钱赚、有活干,人人捧着金饭碗,漫漫黄沙变青山。”这是现在的门克庆。
说起这些年的变化,门克庆嘎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秀保语气中难掩自豪:“2008年以来,依托驻地企业以‘支部+公司+农户’的模式成立商贸公司,我们打出了村集体经济的‘特色牌’,农牧民累计分红近8000万元。”
培育生态“颜值”,壮大产业“绿值”,各民族不分彼此、团结一心探索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实现了生态变绿、生产变强、生活变好的“三生共赢”。
“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
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推动着各民族之间的广泛交往和深度融合,多民族社区就是各民族和谐聚居的生动缩影。
“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不分彼此。”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清泉街社区,71岁的朝鲜族居民金福姬深有感触地说。
清泉街社区共有18个小区,居民中有汉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等11个民族。金福姬家里曾遇到生活困难,社区得知后,大家出谋划策,帮助金家开起了朝鲜族特色餐厅,日子逐渐过得红火起来。2023年中秋节,社区居民带上各民族美食同大家分享,金福姬也带去了自己做的紫菜包饭、辣白菜,还向回族老邻居取经如何做好吃的羊肉馅烧卖……桌上美食飘香,大家其乐融融。
“身体跟着优美的音乐晃动起来。”包头市昆都仑区市府东路街道阿尔丁1号社区活动室,7名身着传统民族服饰的居民正用马头琴演奏《鸿雁》,指导老师在一旁不时提醒大家注意身姿。
阿尔丁1号社区是一个聚居着汉族、蒙古族、满族、回族等7个民族的多民族社区。“除了马头琴社团,社区还有合唱、舞蹈、剪纸等多个社团,大家可以学到技能,又能增进感情。”阿尔丁1号社区党委副书记李翠兰说,“我们就是想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度排行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