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华文明

发挥文化资源优势 讲好北疆文化故事

时间:2025-10-28 15:14:57 来源:正北方网-《内蒙古日报》

  核心提示

  ●讲好北疆文化故事,首要之义就是讲清北疆文化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血脉贯通的历史文化逻辑,揭示其“根植中华、源远流长”的精神内核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人民群众的火热实践中挖掘文化资源,于百姓生活的真挚情感中传递文化温度

  ●顺应时代潮流、回应群众期待,创新文化讲述方式方法,拓宽传播空间,让北疆文化在百姓的“柴米油盐”中流淌温情,在各族人民的奋斗追梦中焕发光彩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近年来,内蒙古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挖掘区域内各民族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以“爱国、忠诚、团结、担当”为核心理念,打造融红色文化和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于一体的北疆文化。在新时代讲好北疆文化故事、创新文化传播方式、不断厚植文化自信,全面推进北疆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助于深入挖掘北疆大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北疆文化多途径传播,不断提升内蒙古的文化软实力,为更好实现闯新路、进中游目标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北疆文化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血脉贯通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中极具典型意义的地域文化场域。讲好北疆文化故事,首要之义就是讲清北疆文化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血脉贯通的历史文化逻辑,揭示其“根植中华、源远流长”的精神内核。

  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北疆文化根脉深植于中华文明的源流之中,承载着灿烂的历史与丰富的精神资源。红山文化作为中华早期文明的重要组成,以玉器崇拜、龙凤图腾等符号形态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原生图景;契丹文化承载了草原民族与中原文化融合发展的历史轨迹,其创造的契丹文字至今仍是中华古文字研究的重要标本;昭君出塞所承载的“和合”理念,不仅开启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先河,也成为中华民族大一统观念的早期体现,等等。这些文化形态和历史人物,构成了北疆文化的精神源流,也彰显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独特魅力。

  讲好红色文化故事。内蒙古地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留下了大量可歌可泣的红色记忆。乌兰夫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北疆大地播撒革命火种,领导各族人民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推进民族解放和社会变革事业,为中国革命作出重大贡献。在抗日战争时期,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成为北方抗战的重要屏障;在解放战争时期,内蒙古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率先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性跨越。这些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是讲好北疆文化故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讲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故事。进入新时代,北疆文化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先进文化成果。“三北”防护林工程中的草原治理经验、“草原110”服务机制、“马背宣讲队”等基层创新模式,生动诠释了艰苦奋斗、服务人民、生态优先的时代精神。以赤峰敖汉旗为代表的红山文化遗址保护实践、呼伦贝尔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以及“非遗进校园”“文化进社区”等活动的开展,正在有效推动北疆文化根脉转化运用,使历史文化融入时代生活,赋予文化故事以现实力量。

  在人民群众的火热实践中挖掘文化资源

  文化源于人民,根植于生活,最终也要服务于人民。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新时代的北疆文化,流淌于内蒙古各族人民的血脉之中,承载着深厚的精神传承;它映照在千家万户的生活里,彰显着坚定的价值信仰;更凝聚于时代发展的洪流中,焕发出强大的文化力量。讲好北疆文化故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人民群众的火热实践中挖掘文化资源,于百姓生活的真挚情感中传递文化温度。

  传承民间技艺,激发群众创新创造活力。北疆文化不能只是博物馆里的展陈品、文献中的历史记忆,而是要以生动鲜活的形式存在于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与日常生活之中。近年来,内蒙古各地深入推进非遗活化工程,把蒙古族刺绣、马头琴、呼麦、长调等民族技艺从“展柜中”带到“家门口”,从“静态”变为“活态”。在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婚礼传承创新实践”案例入选“非遗+文旅融合”方向2025非遗传播创新案例;在通辽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动牧区妇女开展刺绣合作社,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既延续了民族技艺,也拓宽了致富门路;在乌兰察布市,民间艺人借助网络平台直播二人台和地方戏,赢得年轻一代“点赞追剧”,为传统艺术注入数字生命力。实践表明,人民是文化创造的主力军,要不断挖掘和开发民间技艺,激发群众创新创造活力,让北疆文化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阳春白雪”,而是能够以生动活泼的形式“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民俗品牌,推动文化融入生活。一个成功的讲故事模式,不仅要有真实的文化内容,还要有生动的表现形式。随着文化和旅游不断深度融合,内蒙古各地积极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构建群众可参与、可体验、可消费的文旅新场景。鄂尔多斯市以“鄂尔多斯婚礼”“漫瀚调”“古如歌”等非遗项目,将蒙古包建筑、民族服饰、饮食礼仪、演艺艺术等文化要素系统整合,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展示平台,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也激活了文化消费市场。呼伦贝尔草原上,不同民族共同筹办那达慕大会、文艺联欢和民俗展演,彰显着北疆文化的开放包容与丰富多元。通过多种形式培育民俗品牌,能够让北疆文化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凝聚多元认同的精神桥梁,让人们在享受文化盛宴中感悟文化、传承文化。

  讲述身边故事,展现人民奋斗风貌。来自人民身边的故事最具烟火气,最能走进人心、振奋人心。牧民用呼麦唱响家族传承,青年返乡创办非遗工坊,边境村镇纷纷筹建文化活动室,这些平凡中的不凡,正是北疆文化融入时代、温润人心的生动表达。基层文艺骨干、文化志愿者、新闻工作者等文化工作者要积极走村入户、蹲点采风,用贴近现实、深入生活的讲述方式,把一个个来自人民、记录人民、服务人民的故事讲得深入人心,让各族群众都成为北疆文化内在价值的体现者与精神火种的传承者。

  积极推动北疆文化的创新传播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部署,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要求。在新时代讲好北疆文化故事,要顺应时代潮流、回应群众期待,创新文化讲述方式方法,拓宽传播空间,让北疆文化在百姓的“柴米油盐”中流淌温情,在各族人民的奋斗追梦中焕发光彩,真正成为凝聚人心、鼓舞前行的文化力量。

  以内容为核,打造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精品。传播的根本在于内容建设,文化的生命力取决于作品的精神内涵与艺术表达。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围绕办好两件大事,深入挖掘北疆文化在新时代语境下的表达价值和思想意蕴。要引导文艺工作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本土创作者用情用心用力讲好北疆儿女的奋斗故事、民族团结的动人场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感人画卷,打造一批有内涵、有活力、有温度的文化精品,构筑辨识度鲜明的北疆文化形象。

  以渠道为桥,构建全域融合传播的新格局。传播方式的变革正在重塑文化接受与传播的逻辑。要顺应媒介融合趋势,推动北疆文化从“单向输出”走向“多元互动”,不断拓展覆盖面和影响力。要加快构建北疆文化新媒体矩阵,利用抖音、快手、微博、哔哩哔哩等平台打造可视化、互动性、沉浸式内容产品,通过短视频、微电影、VR实景等方式增强网络用户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要关注青少年群体的语言特点和审美习惯,借助“网言网语”“青言青语”,丰富北疆文化的表达形式。同时,要依托共建“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等,推动北疆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的北疆篇章。

  以机制为要,推动文化传播的全民参与。文化传播不应只是文化部门的“独奏”,更应成为全民共享共建的“大合唱”。要强化制度供给与机制创新,大量培育北疆文化“讲述人”,吸纳基层教师、青年志愿者、乡村文化人等群体,形成“人人讲、处处讲、时时讲”的传播氛围。要推动北疆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牧区、进网络,实现“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扩大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和参与度。要建立文化传播人才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培育一批政治过硬、业务精湛、深受群众喜爱的传播骨干力量,夯实北疆文化创新传播的人才支撑和制度保障。(孙喜坤)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删稿流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版权声明:财会信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285701 蒙ICP备20001920号-1 

Copyright © 2016-2020 财会信报 All Rights Reserved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710号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