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华文明

影像非遗 | 四弦深处光阴长

时间:2025-10-09 15:03:30 来源:正北方网-草原云

  风从科尔沁草原吹过,总会带着些特别的声音。不是马蹄,不是牧歌,是四根琴弦上回荡的旋律。像老人在讲故事,像河水漫过石头。

  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一阵悠扬的乐声从牧民家中飘出,蒙古族四胡音乐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吴宝柱拉响了心爱的四胡。琴筒蒙着蟒皮,四根琴弦闪着银光。“这是祖辈传下来的声音。”他轻抚琴杆上的雕花,眼神温柔如对待亲人。

  年过半百的吴宝柱仍清晰记得童年夜晚的情景:“父亲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就着煤油灯拉四胡,琴声特别动人,我们兄弟姐妹听着听着就睡着了。那时候父亲不让我们碰四胡,怕我们把它弄坏。”八九岁时,他趁着父亲出门的时候偷练四胡,从此与这门艺术结下不解之缘。

  在他的讲述中,四胡不仅是伴奏科尔沁民歌的乐器,更是祖祖辈辈的生活记忆。屋内陈列的老照片里,记录着四胡曾在红烛高烧的喜宴上彻夜奏响的场景,见证了这门技艺在烟火人间的生命力。

  2006年,这门古老的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自那以后,吴宝柱的日子便围着四胡转得更紧了。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吴宝柱告诉记者,如今和他学习四胡的人越来越多,上至花甲老人,下至垂髫孩童。每逢节庆活动,他还会和其他的四胡爱好者们一起去参加演出。农闲时,他们便通过手机视频学习新的曲子。

  “这些年,通辽市老年大学、通辽市科左中旗腰林毛都镇中心校都开办了四胡特长班,今年4月,我们这里还举办了通辽市四胡演奏大赛。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喜欢上了四胡,我觉得特别欣慰。”吴宝柱感慨道。

  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被誉为“中国四胡文化之乡”,在这里从来不缺少传承的故事。年轻的乐手们,想着让四胡与时代对话,让古老旋律长出新的翅膀。

  在科尔沁左翼中旗乌兰牧骑的排练厅,青年队员张志明正尝试用四胡拉奏短视频平台的流行音乐。“四胡艺术家孙良大师就是从我们这里走出去的。”这位“90后”演奏者骄傲于家乡深厚的四胡文化底蕴,也在思考着如何让古老乐器焕发新生。在他看来,用四胡演绎年轻人喜欢的旋律,也是一个传承的方式。

  从蒙古包里的口传心授,到短视频时代的线上传播,从老一辈的原汁原味传承,到年轻一代的跨界融合,四胡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发展。“吴宝柱们”守护着传统的纯净音色,“小张们”探索着跨界融合的无限可能,这两股力量就像四胡的琴弦交织,共同奏响非遗保护的乐章。

  当夕阳染红草原,吴宝柱又拉起父亲教他的第一支曲子。琴声悠扬飘向远方,仿佛在诉说:有些传统会老去,但真正的艺术永远在生长。

  非遗小知识

  通辽市蒙古族四胡,蒙古语称“侯勒”、“胡兀尔”、“胡尔”,康熙朝编纂的《律吕正义后编》中称之 为“提琴”。蒙古族四胡是最具蒙古族特色的乐器之一,分高音四胡、中音四胡和低音四胡三类。高音四胡音色明快、脆亮,多用于独奏、重奏、合奏;中低音四胡音色浑厚、圆润,擅长演奏抒情性乐曲。它们在蒙古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元朝以后,四胡艺术广泛流传,曾一度风靡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华北等汉族聚居地区。2006年,蒙古族四胡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删稿流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版权声明:财会信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285701 蒙ICP备20001920号-1 

Copyright © 2016-2020 财会信报 All Rights Reserved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710号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