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华文明

【行走北疆看中国·北疆百城文化探源】阿鲁科尔沁旗:游牧长歌绕古城

时间:2025-09-08 17:30:08 来源:正北方网-《内蒙古日报》

  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地处大兴安岭南麓与西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自古以来便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栖息地,承载着多元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夏日草原的季风裹着青草的甜香,从无垠的绿海深处呼啸而来,拂过三龙洞旧石器遗址,掠过宝山辽壁画墓群,萦绕在查干浩特古城的残垣断壁间,最终消逝在牧民迁徙的尘烟里。

  这里重峦叠嶂的群山、川流不息的河流、辽阔绵亘的草原孕育了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遗存。

  从五万年前远古人类打制的石器,到辽代墓葬中绚丽的壁画,到蒙古林丹汗的都城遗址,再到延续至今的草原游牧传统,层层叠压的文化宝藏见证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厚印记。

  壁上丹青唐风辽韵

  宝山辽墓壁画,历经千年仍流光溢彩,灿若云霞。

  1993年与1996年,考古工作者对宝山辽墓进行了两次发掘,让一幅幅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特色鲜明、文化多元的壁画重见天日。这些壁画既有浓郁的南方园林特色,又有经典的历史故事情节。

  刊载于1998年第1期《文物》的《内蒙古赤峰宝山辽壁画墓发掘简报》,着重介绍了2号墓石房内南北壁带有榜题的两幅壁画——“杨贵妃教鹦鹉图”与“苏若兰织锦迥文图”,认为它们的艺术蓝本直接源于唐代绘画艺术风格。

  壁画中垂柳、竹林、芭蕉、棕榈等亚热带植物都画得很逼真,极有可能为中原画师所作。这些典型中原文化元素的运用,也从侧面说明在一千多年前,中原汉民族便一直与边疆少数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真切地反映出中原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化融合的史实。

  以艺载史、以文传情。诗词、题记与壁画相互印证,共同展现出契丹人日常生活的生动图景,让宝山辽墓成为当之无愧的辽早期绘画艺术宝库。

  著名学者、东亚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巫鸿在其所编《宝山辽墓》一书中认为:“宝山辽墓不但改变了以往对辽代初期艺术水平和风格的理解,而且也为我们思考10世纪东亚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艺术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形象资料。”

  宝山辽墓是迄今所确认年代最早的契丹显贵家族墓地。墓主人下葬年代正处于唐末辽初,中原的审美和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北方民族。两座墓葬的葬制、结构、壁画都有浓厚的中原文化印记。

  1994年,宝山辽墓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金碧重彩与凄美叙事,成为草原丝路文化互鉴的永恒象征。

  为了守护这份承载着北疆文化基因的珍贵遗产,2018年,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馆长艾丽来到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新区,研习壁画拓印技术,历时1年将“杨贵妃教鹦鹉图”等3幅核心壁画进行了高精度复刻并在博物馆展出。

  而在距离宝山辽墓30多公里远的罕苏木朝格图山南坡,1992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耶律羽之墓室典雅豪华,四壁溢彩,出土文物包括花瓣形金盏、鎏金高士图银杯等辽代金银器精品,带有中原、西域甚至中亚风格,也进一步证明了这片土地曾是多元文化交融的重要场所。

  宝山辽墓、耶律羽之墓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纽带。从唐代艺术风格的承袭,到南北文化元素的融合,再到当代人对文化遗产的精心守护,都在诉说着北疆文化的厚重与活力。

  宫廷弦歌历史回响

  在阿巴嘎罕山南麓草原深处,一座古城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巍然屹立。高达5米的夯土城墙、清晰可见的宫殿基址,诉说着一个王朝从盛到衰的沧桑过往。

  查干浩特蒙古语意为白城。学术界认为该城始建于辽代并沿用到明代末期,是北元末代皇帝林丹汗的都城,也是明代晚期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政治中心。

  “查干浩特城址规模宏大,城市建筑布局主次分明,结构严谨。由东白城、白城、西白城、阿巴嘎山祭祀址及白城附近村落遗址等组成,总面积69万平方米。”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周兴启介绍。

  这里曾回荡着林丹汗的雄心。面对后金崛起与蒙古诸部分裂,这位13岁即位的可汗以白城为基地,联合明朝抗击后金。宫殿区出土的黄色琉璃龙鳞纹残砖、绿釉龙纹筒瓦、高足杯、银锭等文物,无声诉说着这座都城的繁盛。

  历史的转折在1635年降临,后金皇太极联军攻破城门,林丹汗之子额哲开城投降,北元都城就此陨落。

  据文献记载,明崇祯八年(1635年),皇太极会同归附的蒙古各部攻入林丹汗都城,后金军队纵火焚毁该城,导致主体建筑严重受损‌,城内其他建筑未遭完全破坏‌,遗址得以相对完整保留。

  这座曾经辉煌一时的古城虽然最终消逝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然而文化的基因未灭。2009年,根丕庙喇嘛手中的古老乐谱苏醒,15首北元宫廷乐曲穿越时空再度回响——这是世界首例复原的北元宫廷音乐,查干浩特城的灵魂在音符中重生。

  2006年,查干浩特城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蒙古族汗廷音乐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面对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当地文物保护部门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运用测绘、遥感、数字化记录等科技手段,对遗址进行监测和记录,为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而以“汗廷”为名的汗廷文化主题公园、汗廷街道、汗廷广场,让查干浩特城址的文化底蕴在现代生活中得以延续和传承。

  牧歌嘹亮新韵和鸣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不仅是古诗中的意境,更是北疆草原上生生不息的真实画卷。每年六月,阿鲁科尔沁旗草原深处,一场延续千年的生态迁徙如期上演。

  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于2022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是全球唯一的蒙古族特色的草原游牧系统。

  它不仅是古老的生产方式,更是北疆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结晶。

  核心区巴彦温都尔苏木的干部群众,是这场壮阔迁徙的见证者。“今年,巴彦温都尔苏木21个嘎查的1700户牧民,赶着牛羊,沿着黑哈尔河、苏吉河等河流,分东、中、西三条路线,奔赴乌兰哈达、雅图特、宝日温都尔、塔林花、浑都伦、查干温都尔六个夏营地。”巴彦温都尔苏木党委书记海礁介绍。

  蜿蜒的迁徙队伍,如同大地跳动的脉搏,在广袤的草原上书写着流动的史诗。

  他们的每次出发都是与自然的角力。车轮深陷泥泞,道路湿滑难行,连日阴雨是自然的考验。

  坚守传统游牧方式40余年的“老牧人”彩恩朝格图,有条不紊地指挥儿子骑着马在两侧驱赶牛群,老伴儿则坐在副驾驶座位上,时刻关注着车窗外的实时路况。

  “别看这雨下得恼人,等我们到夏营地,正赶上牧草疯长,牛羊才能吃好。”彩恩朝格图笑着说。

  在牧民眼中,这场与风雨同行的迁徙,不仅是生存的智慧,更是刻进血脉的草原哲学。

  冬季南迁,夏季北移,逐水草而居,传统的循环,是游牧民族与天地对话数千年凝练的生态平衡。它巧妙地化解了草场休养生息与牲畜繁衍壮大的矛盾,如同一双无形的手,守护着大兴安岭南麓的苍翠山峦,滋养着西辽河源头的丰美湿地,更为无数野生动物提供了宁静的家园。

  承文脉、贯古今,传统文化在保护传承中创新发展。阿鲁科尔沁旗制定了一系列规划和政策性文件,推动传统游牧文化与现代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让转场的牧歌更加悠远嘹亮。

  如今,博物馆内辽墓壁画诉说着民族交融的故事,查干浩特残垣见证着王朝兴替的沧桑,而草原游牧系统则以生生不息的生态实践,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篇章。这些文化符号共同构成了阿鲁科尔沁旗绚丽多姿的文化画卷,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鲜活注脚。(记者 周秀芳、韩继旺、及庆玲)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删稿流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版权声明:财会信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285701 蒙ICP备20001920号-1 

Copyright © 2016-2020 财会信报 All Rights Reserved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710号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