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华文明

科左中旗哈民遗韵今犹在

时间:2025-07-11 11:25:04 来源:内蒙古日报

  哈民遗址的陶器碎片上,闪烁着史前先民对星空的原始叩问;不同时期的遗址遗存中,凝结着多民族马蹄交错的共生记忆;而今非遗工坊里,迸射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碰撞的璀璨光芒。

  从史前文明的篝火,到历史长河中的民族交融,再到当下非遗传承的创新实践,科左中旗,这片横亘在北疆的文化长廊,始终在守正与创新之间保持着惊人的生命力。

  史前北疆 哈民一页

  走进内蒙古哈民考古遗址公园,扑面而来的,是厚重感与沧桑感。

  哈民遗址保护展示馆内,成排的房址布局整齐,碳化了的木质房屋架构坚守在房址坑洞内,仿佛还想为哈民人撑起一方温暖。

  哈民遗址的房屋群坐落在一片相对平坦的沙地中,保存状况良好。经过探定,该遗址年代为距今5500年至5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

  “哈民遗址是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北纬43度以北地区,首次大面积发掘保存最完整的史前聚落遗址。”哈民遗址服务中心主任董哲说,“遗址中保存相当完整的史前房屋架构,再现了新石器时代半地穴式房屋的构筑框架情况,这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史前聚落遗址中尚属首次发现。”

  2010—2014年,哈民遗址共清理出房址81座、墓葬14座,出土石器、陶器、玉器、骨器、蚌器等2000多件。

  哈民遗址的发现震惊了考古界。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盖之庸说:“哈民遗址的发掘,充分证明了西辽河流域科尔沁地区是中华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农业的持续发展为中华文明的连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孕育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

  植物考古专家、赤峰学院副院长孙永刚曾于2012年至2013年,对哈民遗址进行了采样、浮选和种属鉴定工作,共出土黍、粟和大麻3种农作物种子合计638粒。

  “西辽河上游地区是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地之一,哈民人以种植旱地作物粟和黍为主,应该是继承了西辽河上游地区旱作农业经济的传统。”孙永刚说。

  在哈民遗址博物馆展厅,一只造型生动、黑褐色的陶猪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它的肚子里装着碳化了的粟黍种子。”董哲说。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刘国祥认为,哈民遗址是仅次于牛河梁遗址的埋葬与祭祀中心,哈民陶猪“跟龙的图腾的崇拜有密切关系,表达祈求农业生产丰收的祈愿。”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可以想象,哈民人敬天顺时、勤耕乐业,并以巧思匠心装点生活。

  他们选择了“得天地之精”的玉石,精心雕琢打磨,并赋予了玉器以规范、礼制等浓厚的人文思想观念。

  哈民遗址出土玉器主要有玉璧、玉璜、玉钺、玉斧、双联璧、玉匕形器等,造型精美,质感温润。

  科尔沁草原不产玉,哈民遗址出土玉器的质地为岫岩玉,专家推测玉器可能是通过部落之间物品交换而来。

  “和红山文化中的玉器作为陪葬品出现不同的是,哈民玉器为哈民人佩戴之用,集中出现在大中型房址内,说明当时的哈民人已经有了身份地位上的差别。”董哲说。

  哈民遗址的房址内发现凌乱堆弃的大批非正常死亡人类罹难场所,特别是其中一座仅18平方米房址内发现了97具人骨遗骸,触目惊心。

  “通过遗骨分析推断,哈民聚落的一些青年个体极有可能逃过劫难而存活了下来。至于他们去了哪里,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下转第4版  ■上接第2版 或许是他们逃离了家园后,去了更远的地方,或许是融入了周邻其他聚落,或许他们又组成了新的聚落,继续生息繁衍……”

  在博物馆打造的《哈民探秘》沉浸式空间,哈民人留给人们无尽猜想。

  史蕴遗珍 交融生辉

  “2020年小呼和格勒遗址的发掘,用实物证实了在东汉时期鲜卑人活动在科左中旗境内的西辽河一带。”科左中旗博物馆馆长白格日乐吐说。

  为了配合引绰济辽输水工程主线项目建设而展开的抢救性考古发掘,给世人带来新惊喜。

  “在小呼和格勒遗址中发现的F1和F2房址,这在国内尚属首次正式发掘的早期鲜卑房址。尤其是在F1房址出土的马蹄钉,进一步证实了鲜卑早期已开始使用马蹄铁。它很可能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最早马蹄铁实物证据。”白格日乐吐说。

  鲜卑沿着大兴安岭走廊一路西行并建立了北魏王朝,对我国的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吉林大学教授赵永春在《中国认同:边疆民族与内地民族“统一性”研究》一文中提到:“拓跋鲜卑建立北魏,以黄帝之子昌意少子为自己的直接祖先,以‘炎黄子孙’自居。”

  “对中华民族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各民族对作为文化共同体的‘中华文明’的认同。”盖之庸说,“各个族群在不断地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认同‘中国’,认同‘中华’,使得‘中华文明’绵延不绝,持续发展。”

  西辽河流域是鲜卑、乌桓、室韦、契丹等游牧民族兴起和活动的家园,也是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重要交汇地带。

  六家子遗址出土的双马头金牌饰淋漓尽致地展现出鲜卑人对马的喜爱,其透雕以及半浮雕的工艺手法,又带有中原文化的显著特征;

  架玛吐辽墓群出土的辽三彩方盘,在工艺上沿袭了唐代三彩的烧制技术,盘内纹饰既有中原传统的缠枝牡丹纹,又结合了契丹民族喜爱的云纹;

  作为“清代国母”孝庄文皇后出生之地的达尔罕亲王府,是“礼”在建筑中的典型体现;

  ……

  于历史长河的间隙悠游漫步,在跨越时空的维度上共鸣共情。

  可以发现,这块土地始终保持着交融创新的气质,彰显着“和合共生”的智慧,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最生动的见证。

  非遗入世 文韵长新

  走进科左中旗博物馆非遗展厅,一个个凝固的生活现场闯入眼中。蒙古族服饰像草原上流动的诗,针脚缝进风的形状;四胡的琴箱泛着温润的光泽,四根丝弦等待琴弓的游走;搏克服、角弓和马鞍三件器物静默相对,寂静如同封存的雷霆……

  展厅集中展示了蒙古族服饰、蒙古族刺绣、蒙古族四胡音乐、蒙古香制作技艺等18种非遗项目。“在我们这里,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文化活水。”科左中旗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包香玉说。

  在敖包苏木巴彦敖包嘎查的刺绣非遗工坊里,30余位绣娘飞针走线,将科尔沁草原的云朵、骏马、花草等元素绣进衣袂裙裾。工坊采用“政府+村集体+企业+农牧民”的运营模式,年制作民族服装超万件,绣娘年均增收3万元。

  在协代苏木西毛都嘎查的羊毛毡工坊,传统羊毛毡工艺与现代设计碰撞出火花:憨态可掬的动物玩偶、简约时尚的瑜伽垫、透光如绢的挂毯……这些跨界产品不仅登上电商平台,还吸引游客走进工坊体验自己动手擀毡。

  在保康镇巴彦胡硕嘎查的蒙古香制香厂,这套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的制香技艺,至今仍遵循“烘、炒、熏、煮、泡、熬、困、淋、喂、吊”十道工序。制香厂产品远销马来西亚、日本等10余国,线上直播间里,一缕青烟缭绕的蒙古香成为年轻人追捧的“东方香氛”。

  厚重文化基因与现代社会价值和鸣,可以释放出巨大的文化能量与市场潜力。开展“非遗传承人培训计划”、建立“非遗工坊认定标准”、搭建“线上+线下”销售平台,科左中旗的非遗保护工作走出了一条“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共生、传统基因与现代元素共融”的新路径。

  推进哈民遗址研学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开展大型文旅活动、开发具有科左中旗特色的文创产品,一项项新计划被郑重列入实施清单。未来,这些扎实的实践,终将汇入北疆文化繁荣的浩荡长河。(记者 苏永生、李倩、高玉璞)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删稿流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版权声明:财会信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285701 蒙ICP备20001920号-1 

Copyright © 2016-2020 财会信报 All Rights Reserved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710号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