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德县:北疆文化建设让非遗“活”起来
近日,在化德县公腊忽洞村鲁班凳的传承人景宏家中,有几个青年学生正在全神贯注地观摩他制作鲁班凳的过程。锯、刨、磨、钻、凿、抠……景宏亲自示范制作步骤,每一步细致入微。
“鲁班凳的制作工艺可谓繁复精湛。起初,我爷爷的‘鲁班凳’制作工艺较为粗犷,形态和使用方式也显得不够考究。如今,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这一传统手工艺品得以显著改进。我所制作的鲁班凳不仅外观更为精致,实用性也大大增强。2022年,我被评为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景宏,这位鲁班凳的传承人一边低头干活一边说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凝固的历史记忆,也是奔涌的文化血脉。近年来,化德县以北疆文化建设为契机,以非遗为媒,将粗中有细、艺术形式优美细腻的剪纸,造型简练饱满、线条流畅明快、色彩鲜艳灵动的泥塑,千差万别、绚丽多姿的扎染等传统技艺转化为北疆文化的鲜活载体,让古老智慧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为北疆文化提升行动注入强劲动能。
在化德县职业中学的一间教室里,学生们围坐在一起,或拿着泥料认真地塑造轮廓,或手举各式工具小心翼翼地刻画泥塑……刘汝鹏正在为学生上泥塑课,他一边搓揉着手里的泥巴,一边讲解捏泥人的技巧,并不时和学生互动,一对一指导学生进行搓、压、挤、捏,将普通的泥巴变成了一件件富有创意的作品,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把捏泥人的快乐。
“我的许多泥塑作品在网上都发表过,挺多美术爱好者通过加我的微信来咨询,想和我学。现在,化德县职业中学专门给我设立了泥塑室,每个星期我都来给孩子们上课,为的是把泥塑这项手工艺发展起来、传承光大。”刘汝鹏自豪地说。
职业中学开设泥塑教学课不仅丰富了劳动教育课程,也让学生在特色泥塑课程中深入了解泥塑的精湛技艺,感受泥塑的独特魅力。诚如刘汝鹏所言:“我们捏塑的是泥土,更是祖国北疆大地的精神脊梁;我们守护的是技艺,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通过亲手制作泥塑作品,既能体验创作的乐趣,又能感受北疆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不仅是一次技能的学习,也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体验。”跟随刘汝鹏学习泥塑的化德县职业中学学生曹俊如是说。
职业中学开设泥塑课已经有7个年头,培养了300多名泥塑爱好者。如今,在北疆文化建设的大潮中,学生们在艺术道路上不断精进,用粗粝胶泥塑就了《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姐弟情深》《丰收年》《守望》等诸多作品,其中部分泥塑作品被黑山前总理依戈尔·卢克希奇收藏,并成为东合汇科技有限公司授予外事活动的指定产品,让中国的泥塑艺术走向国际舞台,促进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认同。
薛金花是化德县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虽已年近七旬,但仍潜心于艺术理想,使她的个人学识和艺术水准,如大山里飞出的金凤凰,在乌兰察布市、内蒙古自治区声名远扬,并走向了全国。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非遗剪纸传承人,薛金花始终认为剪纸艺术不仅是个人技艺的展现,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剪纸,作为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的一门传统技艺,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薛金花在谈到剪纸这门非遗传承时表示。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参与到这门传承中来,薛金花从2017年开始走进校园开设剪纸课程,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还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举办剪纸展览和讲座,让更多人了解并欣赏剪纸艺术的魅力。此外,她还利用网络平台,开设线上课程,将剪纸艺术传播到更广阔的天地。在她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参与到剪纸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中来。
薛金花采用单色、配色和套色技法,创作出花鸟、鱼虫、人物、生肖、戏剧脸谱、庆祝节日、抗击疫情、歌颂党的好政策、群众幸福生活和美好愿望等主题的数万件剪纸作品,作品精妙灵动、栩栩如生。
点滴细流汇聚起北疆文化的一砖一瓦,方寸之间彰显匠人对细节和技艺的不懈追求。取自大自然馈赠的红色胶泥、刀锋游走间诠释的“毫厘匠心”……这种“就地取材、物尽其用”的创造逻辑、流淌在指尖的智慧,既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精神纽带,也是促进民族交融的情感桥梁,更是驱动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在这里,每件非遗作品都在讲述中国故事,每次创新实践都在重构文化坐标。
如今,在内蒙古正如火如荼开展北疆文化提升行动之际,当传统技艺遇见现代思维之时,化德县正努力让文化基因融入青年血脉,让非遗“活”在当下、“火”在民间、“融”在时代,用心、用情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孙国俊、田礼军)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度排行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