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沉浸式体验让红色文化“新”起来“活”起来“火”起来
6月,美丽的兴安大地上,红色与绿色相映。遍布于此的85处红色遗址遗迹,向人们讲述着岭上兴安波澜壮阔的历史。
24日,“铸牢共同体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的编辑、记者们走进五一会址。1947年5月1日,这里见证了一个重要历史时刻——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成立。这栋庄重古朴的二层小楼,每一块青砖都浸透着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感。
步入五一会址,厚重的红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墙上的大幅油画《五月的曙光》,定格了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的历史瞬间。展厅里一份份珍贵的文件、一件件斑驳的实物还原着红色记忆,电子触屏、影音设备等设施,让红色故事可观可感。
“哎呀,各位代表都到了,大家辛苦啦!”几位演员从人群里走出,邀请“各位代表”步入会场。突然迎来角色转变,让前来参观的编辑、记者们有些意外。长凳、课桌、蜡像,再加上演员们精湛的表演,编辑、记者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1947年……
沉浸式情景短剧《五一大会》由兴安盟乌兰牧骑创作表演,以弘扬北疆文化,赓续红色血脉为主线,通过沉浸式回顾历史情景,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内蒙古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求解放的革命热情。
“这种表演形式非常棒。跌宕起伏的剧情,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那激动人心的时刻。以这样的方式,讲述内蒙古红色故事,我觉得生动又深刻。”北京日报社科教卫新闻部记者王瑶琦深有感触地说。
“嘀嘀嘀、嗒嗒嗒……”走进中国共产党内蒙古工作委员会办公旧址,萦绕在耳边的电报声,将大家的思绪带回到那段峥嵘岁月。这座始建于1934年的办公楼,是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发展壮大、领导内蒙古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见证。“保护好、利用好革命旧址,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意义。”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旧址部部长王亚薇说,今年,在中国共产党内蒙古工作委员会办公旧址全新打造了电报模拟教室,游客们在这里可以很好地体验收发电报。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兴安盟持续加强对红色革命遗址遗迹的保护和修缮,进一步还原文物本身的面貌,创新展示利用的形式。如今,以“一馆三址”为核心的红色旅游矩阵,已成为兴安盟旅游的亮点。今年,兴安盟在红色文化的理论研究和资源开发利用上再下功夫,使红色文化“新”起来、“活”起来、“火”起来。“我们希望通过加入沉浸式体验这样的方式,使游客在学、看、听、走的过程中,体会和传承红色基因,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馆长赵晓伟说。 (记者高敏娜、郭丽娜)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度排行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