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

“新农人”成长记:从“农机达人”到“农技达人”

时间:2024-09-22 18:02:40 来源:新华网

  “只要拥有足够多、足够新的农机,种粮就不会是件难事?”10年前,当大学毕业不久的周波回到家乡湖南省沅江市草尾镇乐园村成为一名“新农人”时,曾单纯地认为“是的”。

  “2014年我回村时发现,还有村民在用牛耕地,这是我一开始迷信农机的主要原因。”周波回忆。正好当时农业部门在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不仅提供大量扶持资金,还提供部分免费农机,对周波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时机。

  在参加完几次培训后,周波立刻流转了700多亩地,购置了一批农机开始种植双季稻,第一年就赚了20多万元,这让他更加笃信最初的想法。

  于是市面上只要推出新农机,周波就非买一台回来不可。仅仅2年时间,各种烘干机、无人机、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加起来买了十多台,总价值超过100万元。

  但问题也慢慢出现了。农机增加让周波扩大了流转规模,招募了更多机手,但他的管理却没有跟上,一些机手开始“磨洋工”,半天能干完的活儿拖到一天才完成。加上保养和维修跟不上,农机“罢工”而耽误生产的情况也越来越多。2016年,周波亏了近40万元。

  “那个时候我才明白光靠农机多,种不好粮。”周波说,他发现自己最缺乏的就是农业管理技能。在认真反思后,他做了两项改革:首先,把工钱支付方式从一天一结改为按亩结算。第二,停止购买新农机,并聘请专人对已有农机进行统一管理。

  另外一件事也加速了他从单纯依靠农机向全面学习农技的转变。2017年,周波新流转了几百亩耕地,想把它打造成自己的“标杆田”。那年春耕时节,30多名工人操作各种农机忙碌了十多天,旋耕机把地翻得十分平坦,通过机械化培育和栽插的秧苗在田里显得活力十足,很是好看。

  然而,因为没有把握好田间管理和打药时机,导致后期稗草疯长、病虫害频发,最终,这片“标杆田”的实际产量还不到预期产量的六成。“我也是在那时才第一次听说二化螟、纹枯病这些水稻常见的专业名词,现在想起来都觉得不好意思。”周波说。

  之后,周波开始恶补农技知识,除了看书请教,他每年要参加十多场培训,了解水稻的最佳播种时间、各种农药化肥的效果以及如何管水和判断虫情病情。他还请来科研专家手把手教自己进行各种对比试验,琢磨如何提高耕地肥力。

  前年开始,周波把自己收完晚稻的1200多亩耕地租给了当地的蔬菜种植户,这样不仅能额外获得每亩100元的租金,还可以把蔬菜根茎翻进地里,为第二年的早稻提供丰富养分。

  “不算补贴在内,去年早晚两季的纯利润接近50万元。今年又是丰收年,利润预计也能达到这个水平。”周波说,第一年赚到的钱,靠的是运气和风调雨顺,现在赚到的钱,靠的是全面的农业知识。相信再过几年,他这个“新农人”,就可以成长为“老把式”了。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删稿流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版权声明:财会信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285701 蒙ICP备20001920号-1 

Copyright © 2016-2020 财会信报 All Rights Reserved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710号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