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焊接工为啥写起了程序代码?
初见薛继鹏,他不苟言笑。但一说起钢轨焊接,他就滔滔不绝。
薛继鹏是国铁集团西安工务机械段茂陵焊轨车间的一名焊接工。他通过编写程序代码,逐一分析焊接各工序数据,用数智化手段把控钢轨焊接质量,和工友们一起创造了6000多公里钢轨焊头零缺陷的纪录。
奋战焊接大数据
薛继鹏所在的茂陵焊轨车间,是国铁集团15个焊轨基地之一,年焊接长轨800多公里。
在这里,弧光闪亮,焊花飞溅,100米钢轨被焊接成500米。500米长轨被运到高铁建设工地,再次焊接,形成无缝钢轨。
8年前,薛继鹏来到监控分析室工作。那时的监控管理系统只是简单记录数据,大量数据处于休眠状态,一些钢轨数据甚至存在缺项。
“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车间所有电脑进行杀毒、整理磁盘、清理未知程序。”薛继鹏说,“白天生产线要运转,这项工作只能在后半夜进行,前后用了3个多月时间。”
为了确保每天上千条的数据准确无误,薛继鹏自己编写代码,解决了系统数据无法导出的“梗阻”。他将拷贝出的数据与现场数据一一核实,用了约一个半月时间,更正了所有错误、补全了缺项数据。
埋头钻研焊接数据应用的同时,薛继鹏先后撰写《焊轨生产及质量管理信息化实践》《焊轨基地焊接质量管理工作改进和探讨》等多篇论文,并数次参加相关竞赛,多次获奖,成了路内焊轨专业的“名人”。
为焊接“把脉画像”
一个完整的钢轨焊头,需经过除锈、焊接等16道工序。一段优质的无缝钢轨,需把控成百上千个工艺数据。如何实现对这些海量数据的有效管控?
在茂陵焊轨车间监控分析室,钢轨焊接工艺参数曲线、焊轨作业各工序图像、生产任务完成量等现场生产情况一目了然。这就是薛继鹏潜心编程8年,打造的大数据分析系统,如今已全面应用于焊轨生产现场。
8年前,焊接工艺数据自动分析在国内几乎没有成熟的案例可供参照。于是,薛继鹏开始自主研发数据分析系统。
薛继鹏在电脑上打开自主设计的“探伤数据自动化评估程序”后台,“这里有7.3万个像素点、11个卷机模板,探伤数据的对比分析就是依靠它们完成的。”
只见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布满了各种数据和代码,难以想象,8年间,薛继鹏编写了4万余个程序文件、400多万行程序代码,相继创建了50余个智能软件模块,实现了用数据为钢轨焊接过程精准“把脉画像”。
“薛继鹏的成果与我们的研究方向不谋而合,目前我们正在就通过钢轨焊接数智化,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质量安全等课题深度合作。”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钢轨焊接专业研究员高文会说。
数据在现场“奔跑”
时至今日,工友们对一次夜班作业仍然记忆犹新。
那是2016年5月的一个晚上,焊机操作工发现数据无法记录,经查询,原来是轨腰信息标签被滚轮刮掉了。一时间,生产线被迫停止。
得到消息后,薛继鹏迅速赶来,跑进焊机操作间,熟练地打开服务器,编辑了一行SQL指令,借助钢轨轨腰热压印标识号,在数据库中查找到了钢轨条码信息。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只用了不到5分钟,在场的不少老师傅都看呆了。
随后,他编制出查询程序,彻底解决了钢轨信息标签丢失影响正常生产的问题。
探伤量化分析是提升焊接质效的核心。薛继鹏经过系统分析,研发出钢轨焊缝超声波探伤仪探伤数据自动评估程序,将焊接接头探伤量化分析由10分钟缩短至10秒钟;他编写的探伤图像文件伤损区域高频信号数据自动读取程序,实现了伤损信息自动分析……
“程序编码、数学模型对大多数工友来说既陌生又复杂,但薛师傅认为,和计算机对话很有趣,而且充满成就感。”车间焊接工刘震说,“每天整个车间焊接钢轨最少4.5公里,薛师傅在电脑上把杂乱无序的焊接数据捯饬得明明白白。”
如今,薛继鹏打造的大数据平台,集焊轨质量监测、报警、工艺参数分析等功能于一体,通过数智赋能,悄然改变着钢轨焊接的工作方式。(记者毛浓曦 )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度排行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