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转化运用 优化保护体系——我国知识产权工作有这些新进展
今年是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的决胜之年。当前我国专利转化运用情况如何?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如何优化?国家知识产权局28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
推进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
加强专利转化运用,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王培章介绍,截至去年底,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4件,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目标。
“我们将推动实现专利申请转化的良性循环。”王培章说,健全转化运用情况向专利申请端传导反馈机制,根据后端转化效果改进前端申请和审查政策,研究对转化运用较快的领域建立快速审查“绿色通道”,对转化率高的专利申请人给予优先审查等激励政策。
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主任衡付广表示,该局将深入推进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加快将专利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助力做大做强专利密集型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同时,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打造更多“国货潮牌”,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优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司司长郭雯表示,近年来,该局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体系,与地方共同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面向省(区、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县的小商品、快销商品,提供集快速预审、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为一体的知识产权保护“一站式”综合服务。
“目前,全国29个省(区、市)已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77家,快速维权中心48家,总计125家。”郭雯说,保护中心服务的产业领域涵盖全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地域范围覆盖18个万亿级产业集聚区和173个千亿级产业集聚区。
郭雯介绍,2024年,各中心共受理知识产权维权案件15.4万件,结案14.3万件,平均结案周期在2周以内。多数中心与法院建立了诉调对接机制,2024年以来协助审理司法案件965件。33家中心引入检察院、公安、海关等相关部门入驻办公,成为构建“大保护”工作格局的重要载体。
“今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将深入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工程,加强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的制度完善和运行管理,优化布局,整合资源,进一步高质量推进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工作,推动各中心发挥专业优势,为协助开展行政裁决、纠纷调解、执法和司法诉讼等提供有力支撑。”郭雯说。
开展知识产权多元化金融服务
“知识产权是科技型企业的核心资产,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为其成长发展引入资金‘活水’。”王培章说,国家知识产权局会同相关部门积极推进知识产权多元化金融服务,助力科技型企业发展。
王培章介绍,“十四五”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超6500亿元;沪深两大证券交易所累计发行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规模超300亿元;知识产权保险累计为2万家企业提供风险保障超930亿元。
“我们支持建设3家国家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机构及多家知识产权运营平台,指导地方探索质权转股权、拍卖、反向许可等处置路径,促进知识产权变现。”王培章说。
王培章表示,将进一步推广多元化知识产权金融政策支持,指导重点地区推进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工作,深入研究商标品牌和专利交易价值的评估规则与方法,创新知识产权质押风险补偿前置模式,不断提高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惠及面、便利度和安全性,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记者宋晨)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度排行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