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乡村振兴:成都农职院打造“雁阵式”农业产业学院
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模最大、四川省唯一一所农业优质高等职业学院,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践行“为三农服务 为兴农育人”办学使命,聚焦“三农”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针对农业产科教资源分散、育人脱节、保障不足三大痛点,创新构建“产科教一体化”育人新模式。历经七年探索实践,通过打造“雁阵式”农业产业学院集群、创设“浸润式”育人场景、建立“生态式”政策保障体系,取得显著成效。
在产业学院建设方面,学校紧扣农业产业多元化特性,与龙头企业、园区管委会、行业协会共建“企校型”“园校型”“行校型”三类产业学院,形成“头雁引领、强雁带动、群雁齐飞”的“雁阵式”发展格局。“头雁”产业学院聚焦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高端产业人才培养,“强雁”学院着力研发推广、双师建设和产业骨干人才培养,“群雁”学院侧重学生实习就业和产业急需人才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教学模式创新上,学校围绕“爱农、精技、会创”人才培养目标,重构“教室—实验楼—田间地头—云端”四维联动的教学场域,共建共享开放式智慧教室、科技创新中心、生产性实训基地等教学资源。通过实施科研反哺教学机制,将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资源,打通“科研项目→教学案例→课程标准”的融汇路径,构建“基础融入—专项项目—综合实战”三阶递进教学组织。
政策保障层面,学校借助2021年教育部与四川省共建成都职教高地的契机,形成“部省支持、市厅共建、校局地协同”的顶层架构。通过建立“问题清单+任务派单”督办机制与分级积分考核制度,打造产科教融合云平台,确保产教融合长效运行。
科研服务领域,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建成3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转化科技成果83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9项;自主选育“黑甜玉8号”等新品种22个,推广新品种新技术面积达500万亩,产生直接经济效益42亿元。特别是在凉山、阿坝、甘孜等地区推广高山马铃薯脱毒快繁等技术,有力助推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
这一创新模式成效丰硕:学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超过95%,就业满意度超过80%,扎根农村基层比例达70%,学生返乡创业人数增长9倍,涌现出全国农村青年带头致富人、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等一批基层成才典型。学校已入选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首批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相关经验在全国性会议上交流推广20余次,获四川省委教育工委、成都市委教育工委专题推广,成果在天府现代种业园等单位落地应用,为农业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成功范例。(陈志国)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度排行
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