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轨教学模式实现语言与文化传承双向赋能
“大家看‘禽’字的甲骨文写法,就像一只被捕捉的鸟,下面的‘厶’代表捕捉工具,所以它的本义是捕捉鸟兽的总称。”10月28日,在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平地泉镇中心学校语文教师刘文秀的课堂上,她正以《杨氏之子》为载体,先引导学生用国家通用语言通读课文,纠正发音细节,再通过展示“禽”字的演变图谱,从甲骨文的象形模样,金文、小篆的字形变化,到楷书的规范写法,一步步引导学生探寻文字背后的历史脉络,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
在平地泉镇中心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从未局限于单纯的“正音识字”,而是贯穿了教育教学全过程。刘文秀采用“国通语朗读+文化解读”的双轨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前,她引导学生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阅读资料,了解“氏”“惠”等关键字的演变历程和古今词义差异,课中组织学生分组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课文朗诵比赛,再结合语境讲解生字含义与文化背景,既让学生提升了国家通用语言表达能力,又让他们在规范的语言环境中感受古人的语言智慧,实现了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承的双向赋能。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我们沟通的纽带,更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不只是教学生标准的发音,更要让他们通过规范的语言,读懂文字里的文化,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刘文秀说。
走进平地泉中心学校的书法教室,墨香与清脆的国家通用语言诵读声交织。每天的软笔书法课上,老师们带领学生朗读《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内容,确保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从“永字八法”入手,手把手指导握笔姿势与运笔力度。学生们一边临摹字体,一边轻声背诵经典,在笔墨与语言的双重熏陶中,既练就了规范书写本领,又巩固了国家通用语言表达。
“以前我写字歪歪扭扭,读古诗也磕磕绊绊的,练习书法的时候老师会教我们先读通顺再跟着笔画顺序写,慢慢地表达、写字都‘进步’多了。”平地泉中心学校学生张帆说。
除了课堂教学与书法练习,丰富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特色活动也是平地泉镇中心学校语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阅览室里《安徒生童话》《中华上下五千年》等近2万册图书成为学生课后阅读的“文化宝库”,学校定期开展的“经典诵读大赛”等活动,更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的舞台:用标准的国家通用语言讲述文字背后的历史故事,身着传统服饰,以国家通用语言演绎经典篇章,在活动中积累文字知识、深化文化认知,真正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与传统文化传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扎实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为该校赢得了亮眼的成绩。在不久前落幕的内蒙古自治区汉字听写大赛中,平地泉镇中心学校的参赛队员凭借流利的国家通用语言表达、扎实的汉字基础与丰富的文化积累,从全区众多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斩获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这份荣誉不仅是对学校国通语教学成果的充分肯定,更成为激励全校师生持续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深入传承传统文化的强大动力。
近年来,该校始终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为核心,构建起了“课堂教学打基础、书法练习塑素养、特色活动促提升”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融合体系。学校用多元方式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连接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承的鲜活载体,让规范的语言表达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光彩,为察右前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也为培养兼具语言素养、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的少年搭建起了坚实桥梁。(记者 海军 通讯员 宋东升、盖文佳)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度排行
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