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落实“五大任务” 推动高质量发展】鏖战莝草山——赤峰浑善达克沙地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
盛夏七月,万物竞秀。历经6个月艰苦奋战、千余人辛勤劳作,浑善达克沙地最难啃的“硬骨头”——莝草山沙区重披新绿、再现生机。
“莝草山沙区治理顺利完成,标志着赤峰浑善达克沙地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全市上下打好两大沙地歼灭战增添了必胜信心。”赤峰市委书记万超岐说。
作为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主战场,克什克腾旗承担866万亩沙地治理任务,其境内的莝草山是极重度沙化集中分布区域,覆盖5个嘎查26个村民组,总面积达12.65万亩,立地条件差,治理难度非常大。
今年以来,克什克腾旗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国之大者”,不畏艰难,苦干实干,穷尽一切办法,用活各类资源,通过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先建后补、以工代赈、转变饲养方式、“建管营”一体化等多种新模式,全力推进莝草山沙地歼灭战,努力创造“绿富美”同兴共荣的生态治理样板。
吹响战斗号角
2023年8月,赤峰市在莝草山率先打响全区两大沙地歼灭战“第一枪”。
赤峰市委鲜明提出:两大沙地歼灭战,既是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宝贵发展机遇,等不得、拖不得。要不等不靠、快干实干,全力完成好党中央交给我们的任务。
当时,记者第一次深入位于莝草山沙区的经棚镇白土井子村采访。那时,一片片连绵不绝的沙丘,光秃秃地泛着白光,风从远处吹过,枯黄衰败的野草随风倒伏。
莝草山沙区治理绝非轻而易举,涉及多方面难度。这里地形复杂,常年干旱多风,年均降水量不足340毫米,人口、牲畜较多。各片区特点不尽相同:经棚镇的沙地集中连片,必须打一场大会战;达来诺日镇的沙地呈大面积零散分布,需长线作战、逐一攻破。更为艰难的是,治理资金和人工从何而来?后期管护怎么办?经济效益如何实现?这些问题一一摆在眼前。
“我们决定打主攻、当主力,率先领跑,锁定治理难度最大、任务最重的莝草山,一定把这块最硬的骨头啃下来。”克什克腾旗委常委、常务副旗长燕学有对记者说,全旗抓好政策落地,赢得了先机。通过先建后补的方式,边规划、边立项、边治理,有效压缩了工期,大大提前了治理进度。当今年4月项目获批时,莝草山沙区已经治理1万多亩。
彰显科学治沙
今年5月,记者第二次探访莝草山沙区,虽已过立夏,但现场大风呼啸、风沙四起,沙子伴随阵阵疾雨拍打脸颊似刀割一般。
过去,莝草山区域是典型的温带稀树草原,开展防沙治沙最终还是要恢复和保持这片土地本来的自然面貌。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防沙治沙,光有信心有决心、不怕苦不怕累还不行,还要遵循自然规律,科学防治。
“我们坚持科学规划、精准施治、就地取材,进行乔、灌、草、工程固沙综合施策,形成了‘乔木防护林、沙障小方格、灌草覆盖’三重防沙网。”克什克腾旗林草局副局长王明达介绍说,莝草山沙区选用沙地云杉、大果沙棘以及冰草、羊草、披简草、杂花苜蓿等乡土耐旱品种,充分运用平茬抚育等现行政策,更多利用本地黄柳、河柳作为沙障原料,有效降低治沙成本。
草原得绿,百姓得利。今年,克什克腾旗以“先建后补”模式,完成5000亩治沙任务。由农牧户自愿申请建设任务,政府对合格的造林地当年结算70%工程款,3年后通过国家验收再发放剩余30%工程款。这样一来,农牧民不但认真参与防沙治沙前期建设,还积极主动保障后期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
采访中,铺设在漫漫黄沙中的数块黑色网格引起记者注意。经棚镇副镇长安永兴告诉记者,这是克什克腾旗联合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开展的一项试验,用褐煤粉掺杂生物制剂撒在固沙网格内,起到增加土壤黏度、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亩均降低成本700元左右。
像这样的科技创新应用在莝草山治沙探索中还有很多。大面积的草种飞播、自主研发的沙障开沟机、合作定制草种播撒机械、核心区铺设的滴灌带、达来诺日镇治沙区高耸的视频远程管护系统……在沙地治理中,科技力量使绿色得以加速成势。
凝聚民心民力
莝草山因长有许多莝草而得名,这里曾是一片水草丰美的地方。
在白土井子村村民王凤山家里,柜子上摆放了一张30多年前的老照片。照片上,他和家人的背后是如茵的草场,翠色欲滴、触手可及。回想起来,王凤山感慨万千:“谁能想到,这么好的地方会变成沙窝子。”
这次莝草山沙区治理,王凤山把全家都动员起来。他和嫁到邻村的两个女儿一起搭档,用家里拖拉机运送材料,也参与栽沙障。从早晨5点到下午6点,中午只休两个小时,一天能栽500米沙障。这个工作量,年轻人都会感到吃力,但72岁的王凤山却说他能吃得消。
防沙治沙非一日之功,也非一人一地之事。为提高全民防沙治沙热情,克什克腾旗规定项目总投资的10%用于“以工代赈”治沙,农牧民群众以沙地、资金、投工、机械等入股方式自愿就近参与治沙。截至目前,全旗累计投入资金1100余万元,采取“以工代赈”模式治沙3.8万亩左右,带动3000余名农牧民实现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57岁的白土井子村党员郝艳杰,在得知家乡要开展沙地治理后,第一时间报了名。“现在每天收工拿现钱,大家伙儿一见面都互相问‘你今天又挣了多少?’,每人一天两三百的工资那都很正常。”郝艳杰兴奋地说。
参与治沙,既要有坚定的信念,也要忍受艰苦的条件。扎设沙障时,大家往往在沙地上一跪就是一天;行走时,一踩沙子就没过脚踝;吃饭时,很多村民都自带黄瓜、馒头等简单食物就着风沙往下咽……膝盖磨出茧子、裤子磨出窟窿、鞋子磨破底都是常有的事。
白土井子村党总支书记方海东还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村里75岁的老党员孙朝礼,由于身体残疾无法参与治沙,老人就拄着拐棍,把大家劳作中产生的垃圾一点点捡到一起,方便后续处理。“从治沙开始到结束,他始终做着这件事,也没要过一分工钱,村民看到了都非常感动。”方海东说。
在治理莝草山沙地的战斗中,克什克腾旗动员林草、水利、交通、国有林场、苏木乡镇广大干部职工、农牧民共6万多人次,他们不畏困难、吃苦耐劳、风雨兼程,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构筑起阻挡黄沙的坚固长城。
筹谋长远长效
今年7月,记者第三次踏上莝草山,被满山的阻沙障、柳条方格所震撼。眼前,一条条滴灌带铺满山坡,一滴滴细小的水珠渗入沙地,一颗颗小草钻出了地皮儿、吐出了嫩芽。
采访途中,记者巧遇白土井子村的村民王海军,他正骑着摩托驱赶误入治理区的牲畜,仔细查看苗木完好无损后,他才放下心。“政府下这么大力气治沙不容易,治好了沙地还能发展产业,我们必须好好看护。”王海军说。
治好更要管好。在开工之初,克什克腾旗就建立了长效管护机制,同步跟进管护措施,聘请当地有责任心的21个专职护林护草员,每人平均负责巡护6023亩,全天候巡护。此外,沙区苏木乡镇与荒沙承包户签订《五方共管协议》,以项目区各农牧户为单位,建立生态成果管护台账,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参与生态建设成果管护,见证从沙到草治理全过程,享受治理成果,实现从“旁观者”到生态保护“主人翁”的转变。
治沙讲求效益,既要算生态账,也要算经济账,双赢才能可持续。克什克腾旗构建“建设、管理、经营”一体化治沙模式,围绕发展人工种草、沙棘两大产业,利用现有的储草站、牧草加工企业,探索多角度、全方位的“变现”渠道,让农牧户嵌入生态治理全过程,享受防沙治沙的政策红利。
“未来6年,我旗沙地治理的主要任务是将围绕小面积治理维修、全域封育管护,经营扩大治沙成果来进行,到2030年,全旗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31.7%提高到33%以上,草原植被盖度由现在的52.3%提高到60%上。”燕学有说。
植青绿、兴产业、富百姓,一幅“绿富美”的生态图景正在克什克腾草原上徐徐展开。(记者魏那)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度排行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