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我在现场·光影流年丨抗战摄影师雷烨:以相机纸笔做刀枪

时间:2025-07-10 09:12:39 来源:新华社

  他,24岁典卖祖宅投身抗日,辗转奔波;29岁英勇牺牲为国捐躯,长眠异乡。

  他是一名记者,也是一名战士,他以相机和纸笔做刀枪,拍摄下一幕幕震撼人心的战争场景,记录下冀东军民抗击侵略者的英勇事迹。

  雷烨,原名项俊文。九一八事变后,国土沦丧,民族危难,雷烨向往革命,抱着以身许国的信念投身于抗日救亡的伟大事业。

  1938年,雷烨来到延安进入抗大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他作为八路军总政治部记者奔赴前线。1941年1月25日,日寇在河北丰润潘家峪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惨案:潘家峪是冀东抗日根据地之一,是日军“扫荡”的重点地区,从1938年到1940年底,敌人围攻潘家峪130多次;1941年1月25日,日军在村中对赤手空拳的无辜群众进行大屠杀,全村1700多人,有1230人被杀害。惨案发生后,雷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看到一处处断壁残垣,一幕幕惨状,他流着泪按下快门,真实地记录下了日寇犯下的滔天罪行,留下了历史的铁证。

  1943年,雷烨到访晋察冀画报社,画报社主任沙飞等人留他整理稿件。4月19日夜晚,日军扫荡时袭扰晋察冀画报社驻地。画报社紧急转移时,已经接到转移通知的雷烨却并未跟随大部队离开,而是先去通知附近村民撤离。次日拂晓,村庄已被日军包围,机枪不停地扫射,密集的子弹从四面八方飞射而来。雷烨因疏散群众延误了最佳的撤退时机,又因对当地地形不熟,在转移时与日寇遭遇。生死关头之际,雷烨用手枪掩护警卫员突围,“要死死我一个,你们快撤。这是命令!”最后时刻,雷烨砸碎了心爱的相机和自来水笔,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壮烈殉国。

  战争年代的革命者为防止敌人报复,往往改名换姓,而雷烨的真正身世直到他牺牲很多年后才得到考证。

  1986年,在参加一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期间,浙江与会代表项秀文找到来自河北石家庄的高永祯,请求他协助寻找曾在晋察冀参加抗战的哥哥项俊文。从1986年到2001年,15年间,高永祯经过多方寻找,最终确定项俊文就是雷烨。

  2003年4月9日,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人民政府做出了《关于确定雷烨烈士即是项俊文同志的决定》。同年4月19日,民政部颁发了《项俊文同志革命烈士证明书》。

  如今,雷烨静静地长眠于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之间。在他的家乡浙江金华,当年被典卖的祖屋早已修葺一新,成为当地重要的党史教育基地。

  在雷烨牺牲的地方,人们将一棵山杏树命名为“雷烨树”,以表纪念。雷烨的故事被更多人传颂,已成为永不磨灭的爱国主义符号。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删稿流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版权声明:财会信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285701 蒙ICP备20001920号-1 

Copyright © 2016-2020 财会信报 All Rights Reserved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710号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