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我在诉,司法为民不忘“银发族”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推动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进行了部署。据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发布的《2024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超3.1亿,占总人口的22.0%。
当“银发浪潮”漫向司法领域,人民法院如何应对,才能真正贴近那些蹒跚的脚步?在浙江省衢州市两级法院,一场始于“如我在诉”的司法实践,正为“银发族”铺就一条柔软的路:在这里,法庭可以设在农家院落,判决书能加印大字版,法官甘当“翻译官”和“跑腿员”,个案审理撬动社会治理……适老型诉讼服务正以柔软的姿态和精准的服务,化解着老龄化社会的一道道民生考题,纾解着老年人群体的急难愁盼,更以法治温度回应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的时代命题。
俯下身子,智能化外有服务
“我不会用智能手机,打官司必须在手机上完成吗?”
“我不太懂法律知识,不知道怎样起诉。”
“我年纪大了,眼睛老花,看不清材料。”
……
这些来自老年群体的提问,折射出数字时代诉讼服务的特殊需求。当在线立案、电子送达、远程庭审逐渐成为常态,部分老年当事人却因技术门槛、认知局限或身体条件,面临“数字鸿沟”与“适老缺位”的双重困境。
对此,衢州法院的回应温暖而坚定:适老型诉讼,不应该仅仅是将老年人“推”向技术适应的快车道,也不止于配齐老花镜、助听器、轮椅、助步器等辅助工具,而是俯下身子,为他们提供数字化之外的另一种可能——
在江山市人民法院家事审判团队,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涉高龄老人的赡养案件,一律上门审理。
2024年3月8日,一场特殊的庭审在江山市虎山街道荷塘村党群服务中心展开。拉起“巡回审判”横幅,国徽居中高悬,方桌拼成审判席,旁听席坐满了闻讯而来的乡亲。徐大爷夫妇与长子的赡养纠纷,在这“热气腾腾”的场景中开庭。
没有闪烁的电子屏幕,法官董芸像拉家常般梳理家长里短。
当长子徐某红着脸当场付清拖欠数年的赡养费时,旁听群众感叹:“把法庭开到村里头,不光解开了家务结,更给咱全村人上了一堂孝心课!”
“线上庭审虽方便,可许多老人一看屏幕就紧张,流程一复杂,反而想放弃维权。”董芸坦言。
正是基于此,衢州法院司法“适老化”首先从物理空间“贴近”着手:无论是村文化礼堂还是农家院坝,甚至在老人病床前,只要国徽挂起,哪里都可以成为法庭。不强制使用标准普通话,而是鼓励方言自由,“乡音法庭”让老人在熟悉的乡谈里找回表达的底气。
不仅要解决“在哪审”,适老型诉讼更要破解“怎么诉”难题。
“只知道他叫吴老板,全名都不清楚……”
今年7月8日,65岁的余奶奶因1万元借款纠纷奔波7年无果,走进开化县综治中心。面对这位记忆模糊的老人,担任特邀调解员的开化县人民法院退休法官姜芹没有急于要求书面材料,而是耐心引导她回忆细节,凭借“酒店鸡蛋供应商”的线索锁定借款人,最终促成借款人当面道歉、当场还款。
“多亏你们帮我把心里话‘翻译’成诉状!”余奶奶的喜悦溢于言表。
从“说不清楚”到“诉求落地”,从“材料缺漏”到“程序接续”,衢州法院正一步步填平老年人与法律程序之间的表达鸿沟。
类似的适老关照,还渗透在诉讼环节的每一个微小改进中。
“谢谢你们为我特制的判决书,大字版的我能看清,方言版的也听得懂。”63岁的马阿姨收到判决书后,连声向龙游县人民法院溪口人民法庭的法官道谢。
此前,她因担心看不清判决书内容,向法官表达了担心。没想到法官们较了真:合议室里,几个年轻人凑在电脑前调字号,怕老人记不住,书记员还把判决录成了方言播放给她听。
以该案为切入点,龙游法院打造“孝老驿站 法润桑榆”特色品牌,将“字放大、话讲亲”纳入常态化服务,惠及更多特殊群体。
让法官多跑路,让老人少折腾,让司法更包容。衢州法院用最朴实的方案,为银发群体保留了一份体谅。
——常山县人民法院发布工作指引,全面推进“法映常青”适老型诉讼服务;
——开化法院针对老年人常见诉讼类型,制作要素式立案指南,配套设立助残适老服务窗口并提供预约上门立案服务;
——衢州智造新城人民法院积极会同村社组织、民政部门等力量,建立协同化解机制,通过释法说理、情感疏导、权益保障等综合手段,推动涉老纠纷从“案结”向“事了”“人和”转变。
情理交融,判决之后不止步
“法官,我不是要钱……”93岁的邓奶奶将执行申请书攥得微微发抖,嘴里不住地说。这份写着“要求女儿支付赡养费3500元”的文书里,其实藏着白发母亲希望女儿能常回家看看的隐秘期待。
徐家三兄弟正因一张社保卡里的13万元剑拔弩张。但真正横亘在兄弟间的,是关于父母房产分配的旧怨,以及对未来赡养责任推诿的焦虑。多年的手足情谊,在利益漩涡中摇摇欲坠。
同样的愁容,映在杨大爷的药汤里。2019年的那场车祸,让这位原本还能下地干活的老人落下了残疾。法院判决的14万元赔偿款,本是后续治疗的希望,可被执行人名下唯一值钱的轿车拍卖后,剩余钱款遥遥无期。
……
这样的场景,在涉老纠纷中并不少见。法槌落下时,法官们常常触摸到比法律条文更复杂的生命肌理。老年群体向人民法院倾诉的期待,不只是一纸判决,更是亟待焐热的温情与尊严。
面对这“判决之外的诉求”,衢州法院的法官们不止步于结案,而是运用穿透式审判执行,以“如我在诉”的担当和“全科医生”的智慧,为每起案件把准脉搏、开出“良方”。
邓奶奶一案中,常山法院法官联合村干部找到其女符阿姨,耐心倾听她的难处。在了解到她每月仅有400元养老金、家庭连遭变故的困境后,法官站在双方的角度,促成一份温情约定:符阿姨不定期回家看望母亲,邓奶奶住院期间由子女轮流护理。当这份带着理解与温度的约定达成时,符阿姨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邓奶奶眼中也有了期待的光。
徐家兄弟一案中,衢州市柯城区人民法院承办法官章文敏锐捕捉到矛盾核心,以“老邻居唠嗑”的方式软化双方对立情绪并循循善诱:“老父亲把你们拉扯大,图的就是晚年安宁。现在因为钱伤了和气,他躺在病床上该有多难受?”这番“直言”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三兄弟的心结。最终,兄弟仨握手言和,家庭群里的每月开支公示成为最温暖的监督。
针对杨大爷的困境,江山法院执行干警没有简单终结执行程序,他们发现杨大爷符合“因案致贫”司法救助条件,当天便联系民政部门核实杨大爷的收入,很快就把3万元救助款打到杨大爷的银行卡里。
司法“处方”落地生根,最动人的成效藏在烟火日常里。
回访那日,章文看见徐家三兄弟并肩走进父亲家门,听见徐老大用洪亮的嗓门说道:“今晚给爸炖锅老鸭汤!”险些对簿公堂的三兄弟,如今约好每周回家陪老父亲吃饭。
杨大爷的药罐“咕嘟咕嘟”冒着热气,咧嘴笑道:“能走两步喽!再过个把月,我还打算把后院的荒地翻翻,种点白菜和萝卜。”
邓奶奶的小院里,符阿姨正张罗晚饭,看见干警来,笑着招手。晚霞把灶台的炊烟和两位老人的白发都染成金色。
这些改变,不是个案,而是衢州法院适老型诉讼服务的系统“答卷”。据了解,衢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已连续四年发布“衢州有礼”十大典型案例,将涉老案例作为重点,通过以案释法,推动适老型诉讼由一项温馨服务,固化为一种司法模式,最终沉淀为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的文明风尚。
多方联动,司法接力解民忧
“防诈指南请收好,养老钱袋要捂牢……”
2025年9月18日上午,龙游县塔石镇泽随敬老院内人头攒动。医疗义诊台前老人们有序排队,一旁的法治咨询区,法官和人大代表正耐心解答法律问题。龙游法院联合检察院、公安、民政等多部门开展的“健康义诊﹢法治服务”双联动活动,为老人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关爱。
这场温暖活动的背后,是一支名为“适老型诉讼服务观察团”的 特 殊 力量。其诞生,源于一起令人揪心的养老纠纷。
年过八旬的童大爷在养老中心不慎跌倒,月余后因尿毒症离世。子女与养老机构就责任划分针锋相对,案件因鉴定难题没有进展。
龙游法院没有就案办案,而是主动联系县人大、政协、卫健、老干部局及村镇老调解员等,组建“适老观察团”,深入养老机构实地探访。
观察团发现:护理分级缺乏标准,护理人员无资质、无系统培训、年龄普遍偏大,走道、卫生间等重点区域缺乏扶手等适老设施……这些细节上的“不适老”,是造成老人跌倒的重要安全隐患。
最终,养老中心因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同意调解并承担部分赔偿责任,赔偿款当场兑现。
诉讼带来的思考不止于此。龙游法院向民政部门发送司法建议,推动全县养老行业规范运营和适老化改造——从解决“一个案子”的纠纷,到规范“整个行业”的标准,适老司法的触角延伸得更深更远。
“总算是把血汗钱拿到了!”今年夏天,55名中老年农民工从法官手中接过44万余元欠薪时,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了。
血汗钱背后,是一场齐心协力的司法接力。2021年,山顶公司因资金链断裂全面停工,这些超过退休年龄的农民工在衢州市衢江区人民法院执行接待窗口,坐立不安。
执行初期,法院调查发现公司已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陷入僵局。
但细心的法官顺着蛛丝马迹,在111万元的公司异常转账记录里发现了端倪——货款竟被悄悄转进了法定代表人严某的个人账户!
是经营周转还是恶意转移?法院立即启动公检法联动机制,以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对严某刑事追责。
在法律的强大威慑下,严某主动清偿全部欠薪。最终,这位企图“金蝉脱壳”的法定代表人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应有的代价。
一张由司法牵头、多方织就的“银龄守护网”,为晚年尊严提供了更坚实的依托,让“夕阳红”绽放得更温暖、更从容。
衢州法院用实践证明,“适老司法”的本质,是技术应用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是规则之治与人心之暖的同频共振。它回应的是一个时代之问:一个文明的社会,如何体面地守护老年人?
“司法的现代化不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理念的进化——包容、耐心和深度共情同样是司法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衢州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谢炳连表示,司法的温度,就体现在它愿意为需要的人“慢下来”“转过身”“再多想一步”。而这面“司法暖阳”,终将映照我们每个人的未来……
点评
让老年人的诉求都能被“看见”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副院长、教授 刘智慧
在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的当下,如何通过法治化手段为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供坚实保障,已成为亟待破解的社会课题。从诉讼服务的“物理升级”到权益守护的“生态构建”,衢州法院用实践证明,“适老司法”的本质是司法人文关怀的具象化表达,以适配老年群体需求的细节,主动打破老年人维权时可能遇到的数字鸿沟、程序壁垒。希望人民法院将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友好型数字化等理念深度融入审判执行工作各环节,通过持续优化适老型诉讼服务机制,细化服务举措,以司法职能的主动延伸,让司法温度精准对接老年群体的现实需求。期待法院将这份司法关怀持续深化,让每一位老年人的诉求都能被“看见”并得到妥善“回应”。
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
浙江省人大代表,江山市新塘边镇勤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姜荣威
当前,数字法院建设虽带来便利,但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使其权益保障面临现实挑战。在调研中,我欣喜地看到,衢州法院通过提供“家门口”服务、创新“巡回审判﹢联合调解”等方式,在涉老诉讼服务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体现了司法温度,值得点赞。人民法院优化适老型诉讼服务机制,关键在于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应当保留并优化好传统服务方式,让不熟悉智能技术的老年人也能无障碍参与诉讼;同时,积极推动线上平台的适老化改造,为愿意尝试的老年人提供便利。此外,建议进一步完善涉老纠纷的多元化解机制,推动司法资源向基层和农村倾斜,加强与基层组织的协同配合,共同提升涉老纠纷的化解能力,实现纠纷发现在早、防范在先、处置在小。
打通服务老年人“最后一公里”
浙江省龙游县民政局养老服务科负责人 钟肖圆
作为一名基层养老工作者,我深切体会到老龄化社会对司法服务的迫切需求。衢州法院打造的各项适老型诉讼服务举措有效打通了服务老年人的“最后一公里”,特别是“适老型诉讼服务观察团”机制,我以观察团成员的身份亲历了法院将司法关怀送至基层的温暖实践。基于一线参与,我由衷希望这项创新能走得更深更实:一是服务能再“靠前”一步,将普法与风险筛查融入社区日常,防患于未然;二是关爱能再“延续”一步,通过适时回访等方式,让纸面上的权益真正转化为晚年安宁;三是让观察团能再“看远”一点,将个案中发现的高频风险点转化为行业治理的指导清单,从源头上提升为老服务的规范水平。期待与法院继续携手,将此类“小而实”的举措固化为长效机制,共同守护最美“夕阳”。(周凌云、郑迪、黄宇珂、刘智慧、姜荣威、钟肖圆)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度排行
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