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共融 共促乡村振兴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产业发展与邻里和谐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然而,发展的浪潮偶尔也会激起矛盾的涟漪,考验着基层调解的智慧与力量。近日,在白脑包地区就上演了一场由“法”与“理”携手化解矛盾的精彩故事。
白脑包村民陈某怀揣着创业梦想,一心想要扩建自家的脱水菜厂,为乡村产业发展添砖加瓦。然而,在施工进程中,却与邻居刘某等五户村民因邻里道路通行问题产生了激烈的矛盾。陈某向南延伸院墙的举动,占用了那条历史形成的公共巷道,这让赵某等五户村民忧心忡忡,他们每日的出行之路受阻,生活便利性大打折扣,于是多次出面阻拦施工,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现场气氛剑拔弩张,矛盾一触即发。
关键时刻,临河区人民法院干召庙人民法庭的名人调解工作室“挺身而出”,倪三是水桐村退休教师,对当地的大事小情了如指掌,深受村民信任。他联合法庭干警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很快确认了该巷道为公共通道这一关键事实,为后续调解工作筑牢了根基。
面对这样尖锐的矛盾,法庭向陈某、刘某等村民逐字逐句阐释《民法典》中关于相邻权、公共通道的详细法律规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陈某清楚认识到自己扩建行为的法律边界,意识到继续违规施工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倪三巧妙地以“六尺巷”的典故为切入点,绘声绘色地讲述那段邻里相让的佳话,引导双方深刻体悟“让他三尺又何妨”所蕴含的宽容谦让的道德观念,让大家明白邻里和谐的珍贵。
随后,法庭与名人调解工作室多次深入双方家中,进行入户谈心。他们耐心倾听陈某创业的艰辛与渴望,也共情刘某等五户村民对日常通行便利的诉求,在一次次推心置腹的交流中,逐步消解了双方的对立情绪。现场协调会上,气氛也从最初的紧张逐渐变得融洽,大家开始心平气和地商讨解决方案。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多轮沟通,双方最终达成了令人满意的协议:陈某郑重承诺保持现有建筑边界不再外延,确保巷道宽度维持四米并永久畅通,保障邻居们的通行便利;刘某等五户村民也展现出大度的一面,对陈某发展企业表示理解,不再阻挠合规建设,为乡村产业发展让行。不仅如此,为了确保协议长效落实,干召庙人民法庭同步建立了“回访监督台账”,定期回访协议履行情况,让这场调解成果真正落地生根。(郝新贝)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度排行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