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居延汉简:穿越千年的国之瑰宝
在阿拉善盟额济纳博物馆,陈展着多件出土于居延遗址的重要文物——居延汉简。作为国之瑰宝的居延汉简,与殷墟甲骨文、敦煌遗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并称为20世纪初中国文献的“四大发现”,是长城边塞文化的重要历史见证,是研究汉代历史的珍贵文献资料,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堪称研究汉代历史的百科全书。
“居延汉简为研究居延边塞乃至汉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边防、屯田、水利、地理、交通、法律、科技、民族、宗教等学科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弥补了文献古籍略而不载或载而不详之不足,有的可以纠正史书上记载的错误,有的可以为文献古籍记载述而不明之处作诠释。因而居延汉简无论其自身,还是其内容,都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历史与文物价值。”额济纳旗文物保护中心主任、额济纳博物馆馆长特木尔说。
据介绍,居延汉简发现和出土于20世纪30年代初,在额济纳旗居延遗址出土汉简3万余枚。第一批出土的居延汉简,是1930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在额济纳旧土尔扈特特别旗调查发掘时获得的,共计1万余枚(现藏于台湾地区),称为“居延旧简”;1972年至1976年,甘肃省居延考古队发掘甲渠侯官、甲渠第四燧和肩水金关遗址,出土2万余枚汉简,现藏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称为“居延新简”;1999年至2003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选择甲渠塞4座烽燧进行发掘,出土500余枚汉简,现藏于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又称为“额济纳汉简”。
“这些简牍大部分是汉代居延边塞的屯戍档案,是2000多年前汉朝人最早期的毛笔书法,也是研究汉代边塞屯戍制度、社会经济、文书簿籍、语言、书法等的重要史料。”特木尔说。
居延汉简分为竹、木两类,竹简占少部分,木简主要以当地所产胡杨、柽柳为原材料。在木简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汉尺牍的简册,尺寸在22.5厘米到23.5厘米之间。居延汉简是在额济纳旗境内发现的西汉武帝至东晋时期的简牍,书写时间跨度达270多年,是记载居延地区历史的百科全书,是研究汉晋时期社会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据了解,目前额济纳旗文物保护中心馆藏汉简共439枚。为了保护这批珍贵的简牍,近年来,该旗文物保护中心进行了整理、编号、拍照,清洗、分类、建档、灭菌、防病害处理,存放于库房。2013年4月,该旗邀请兰州城市学院简牍研究所孙占宇副教授和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鲁加亮、窦磊博士一行4人,到额济纳进行汉简红外拍摄工作,并在释读后全部封在玻璃试管里保存。
“为了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居延汉简‘活’起来,2014年以来,我们先后在上海、宝鸡、呼和浩特、酒泉、武威、大连等地进行巡展;2019年10月和2023年9月,我们举办了两届居延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等18个国内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历史与考古研究专家学者围绕“居延文化”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居延汉简的保护和学术研究工作,让它们在当代实现更大文化价值。”特木尔说。(记者刘宏章)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度排行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