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流淌千年的交融乐章——“红山文化”命名七十周年系列报道之四
中华文明繁星盈天。
文明绽放曙光时期,长江孕育出了良渚文化,黄河孕育出了仰韶文化,西辽河孕育出了红山文化。
今年2月,赤峰市红山区城市IP形象——红山玉灵儿发布。玉灵儿的形象集中华第一龙、红山形象和玉器的青色、墨绿色等红山文化视觉元素于一身,一经面世世人瞩目。
“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
虽然今年发掘出的百余件玉器尚未展露真容,但从古至今以玉为媒,红山玉器一直都是最好的文化“传媒”之一。
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在1982年就提出,“中华民族是个大熔炉”。认为组成中华文明的多元文化汇聚到熔炉后,便不断扬弃创新,形成博大精深、海纳百川的中华文化。
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红山文化携带着中华文明的包容气质,吸收其他文明的营养,碰撞融合产生新的文化样貌,并“走出”西辽河,将璀璨的文明火种播撒到世界各处。
据专家考证,红山文化和环太平洋地带之间曾经存在一条“玉石之路”。
《人民日报》1987年1月18日刊载文章《美洲印第安人源于亚洲》,文中提到中国在辽西发现的五千年前的古代文物与古代印第安文物相似,而中国的东北地区,正是古代亚洲人前往美洲的必经之地。
红山文化玉器中,勾云形玉器十分常见,仔细端详,却又有细微差别。一枚小小的玉器经历了由具象化到抽象化、由繁到简、由多样到统一的演变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映射了红山文化兼收并蓄的文化形态特征。
对玉不谋而合的崇拜与追求,让玉石的传播成为可能。
红山文化玉器元素在东南沿海地区也有发现,如山东大汶口文化和环太湖地区的崧泽文化及相邻文化中常有红山文化式玉璧和多联璧出现。我国的华南地区,乃至日本、菲律宾、越南等地都有玉玦反复出现。
红山玉器,在不同区域文化之间进行着交流与传承,形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中的文化记忆。
除玉器以外,彩陶也是文化交流融合的载体。在红山文化时期的彩陶身上,能够看到一条庞大的文化交流线。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郭大顺认为,红山文化时期的“彩陶之路”时间较早,是草原丝绸之路的前身。红山文化时期,正是各区域史前文化个性充分发展并频繁交汇的时期,如具有北方地区、主要是东北地区古文化特点的之字纹夹砂筒形罐与仰韶文化特征的泥质红陶和彩陶并存。
多种文化特征的彩陶“并存”于一处,足见红山文化的巨大包容力。而阿鲁科尔沁旗出土的带有红山、中原、中亚3种文化标志性图案的彩陶罐,则是“并存”后的融合产物,也是那个文化大融合时代的最好见证。
还有,除玉器和彩陶之外,小米,是红山先民最早种植的农作物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在2002年至2003年间,多次对敖汉旗兴隆沟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获得了经过人工栽培的炭化粟黍籽粒。经碳14测定,这些炭化粟黍距今8000年,比此前中欧地区发现的谷物早2700年。而早在2012年,敖汉旗旱作农业系统就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选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9月6日,“敖汉小米”大会在北京举行。行业代表、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小米品牌价值引领产业升级、农耕文化与产业创新融合、文化赋能助力区域品牌打造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与交流。会上还发布了《地理标志产品敖汉小米》地方标准(修订版),并发起成立了“敖汉小米”产学研联合体。
如今在赤峰市各地博物馆,多展有新石器时期红山地区的碳化小米,还有很多石质工具,如石斧、石刀、石耜和磨盘、磨棒等,这些都是红山先民大量从事农业种植的最有说服力的实物证明。
西辽河流域悠久的小米种植历史和广泛的种植面积,为小米种植的传播奠定了基础,谷香飘留世界几千年。
“根据考古发现,在俄罗斯远东地区、韩国、哈萨克斯坦、泰国均发现了距今4000年前后的粟、黍遗存。”赤峰学院副院长孙永刚认为,中国农作物栽培与传播丰富了世界餐桌,影响了世界其他地区社会结构的变化,为这些地区文明进程作出了一定贡献。
从红山先民留下来的文化遗存中能够看出,红山文化延续自身文化特点的同时,不间断地吸纳多元文化,文化样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造就了五千年前中华大地上最早的“文化认同”。红山文化以开放的姿态和包容的胸怀,铸就了中华文明博大的文化气象,奠定了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稳固基石。(记者王静宇、徐跃)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度排行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