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历史文化资源 650多岁明城墙成“民”城墙
在江苏南京,如何了解、感知明城墙?来自浙江的游客王芸选择先前往南京城墙博物馆。“听说城墙本体是博物馆最大的‘展品’。”她说。
站在城墙看风景——南京中华门瓮城脚下,矗立着平面呈L形、错落有致的博物馆,青砖、树木如镜像般映在青灰色玻璃幕墙中;站在馆内看城墙——玻璃幕墙似乎从眼前“消失”了,古朴沧桑的城墙闯入视线,使人感觉身临其境。
古今同构、新旧交融。线条凝练、现代感十足的南京城墙博物馆,辉映着650多岁城墙的风采,成为城墙历史、文化的展示窗口。
“设计者以中华门瓮城斜坡马道和层楼平台等为设计元素,体现‘呈墙’概念;采用夹胶夹丝中空玻璃,映射周边景物的同时又不产生强反射光。”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马麟说,这样的设计让公众与城墙“对话”成为可能。
参观第一站,是常设展“旷世城垣——南京城墙历史文化陈列”,700多块明城砖是其中重要展品,一块铭文为“总甲黄原亨 甲首刘德华 小甲简文华 窑匠晏文叁 造砖人夫刘德华”的城砖尤其引人注目。
马麟介绍,建成时的明城墙有上亿块城砖,每块砖必有铭文,砖文包含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烧造产地、各环节责任人等信息,观众可直观感受明代制砖工艺的精巧。有游客曾说,南京城墙博物馆是他看到“人名”最多的博物馆。
如果说从馆内看城墙还隔着幕墙光影,沿着博物馆西侧坡道来到顶层景观平台,可与中华门瓮城基本“平视”,城墙之美尽收眼中。
“这种越来越走近城墙的过程,体现了我们博物馆的理念:最重要的‘展品’是城墙。”南京城墙博物馆副馆长金连玉告诉记者,很多游客到博物馆参观后,选择到中华门城墙实地游览,形成了“博物馆+遗产地”的有机联动。
明代南京城墙全长35.267公里,现存25.091公里。如何关照它的“健康”?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文物保护处部门主任王天文指着“横钉”在城墙上、长约一尺的“铁棒”介绍:“这是裂缝仪,用于监测城墙裂隙变化,数据通过5G网络自动传输到监测预警平台。”
类似这样的自动化监测设备,25.091公里长的明城墙全线共安装263套,不间断监测1575个点位,对城墙本体位移、膨胀、沉降、裂缝等数据进行及时采集。而在南京城墙博物馆地下二层的一块大屏上,南京城墙监测预警系统则通过定期采集到的城墙各类数据,分析变化,排查风险点,城墙“身体”状况尽在掌握。
明代南京城墙现存多少个拐弯?角度多大?最厚的拐弯在哪?……有关城墙本体的数据,“南京城墙一张图”告诉您。
2022年,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建成了“这张图”,利用三维扫描完成25.091公里城墙三维数据采集,获取、保存城墙文物信息数据,厘清城墙“家底”。
是明城墙,也是“民”城墙。650多年前冰冷的军事防御工事,如今百姓看得见、摸得着、走得进:与英国约克城墙举办“双城”展览,在城墙上办起音乐节;组织“正月十六爬城头”“公益城墙跑”等活动,让公众免费登上城墙;连续9年举办“城门挂春联 南京开门红”活动,传递城墙和城市的浓厚温情;2016年启动“颗粒归仓守护城墙”活动,向社会征集散落城砖,8年来已收回50多万块,这些城砖将用于城墙维修及研究展示……
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冰冷走向有温度。“让老百姓参与到对城墙的保护中,走近它、了解它,感受它的文化魅力,文物古建保护之路才能越走越宽。”马麟说。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明城墙下,南京人熟悉的童谣再次响起。(记者邱冰清)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度排行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