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华文明

北疆文化·文物说丨凤鸟昂首报吉祥

时间:2024-08-20 15:47:04 来源:内蒙古日报

  玉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就已经认识了玉石,并发现了它的美丽与坚实。史前,人类已经懂得用玉器作装饰、祭祀品,在他们眼里,玉能沟通天地,是祭祀先祖的重器。后来,玉器成为士人君子洁身明志的象征。宋元以后,社会出现了规模可观的玉雕市场和官办玉肆,包头博物馆就陈列着一件洁白剔透、雕刻精细的元代凤鸟形玉冠饰,堪称元代玉饰品的经典之作。

  凤鸟形玉冠饰征集于包头市固阳县银号镇以北的大德恒村。固阳县文物管理所落和平介绍,固阳县的很多村名曾经是商号的名称,商号倒闭后,名字留了下来,比如大德恒、兴顺西、万盛壕等。

  包头博物馆征集保管部的刘伟说,在古代,冠饰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礼仪用途,凤鸟形玉冠饰是装饰在冠冕上的饰物,以此彰显佩戴者的身份地位。

  凤鸟形玉冠饰整体呈扁平状,玉质细腻,色泽柔和,局部有沁色,充满岁月的韵味,外形精巧别致,正面以精湛的浮雕工艺刻画了一只栩栩如生的凤鸟形象。从造型上看,凤鸟的头部雕琢精细,眼睛由两条阴线雕琢而成,是典型的丹凤眼形象,显得圆润有神。鸟嘴微张,双翅舒展,尾羽飘逸,姿态优美而灵动。凤鸟整体昂首挺胸,羽毛纹理清晰,线条流畅自然,层次分明,展现出了工匠高超的雕琢技艺。凤鸟下方玉台雕琢云纹,烘托出凤鸟翱翔于天际的神韵。

  刘伟介绍,凤鸟形玉冠饰融合了元代玉器雕琢的特点,综合运用了阴线刻、浮雕、透雕等技法,手法娴熟,线条刚柔并济,既展现了凤鸟的雄浑,又不失优雅,局部线条粗犷,使凤鸟的形象更加立体、生动。“你看玉冠饰的边缘,这是经过精心打磨的,显得光滑圆润,展现出元代玉器工匠在细节处理上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刘伟言语中流露出由衷的钦佩之情。

  凤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吉祥、美好和高贵。元代,人们将凤鸟与好运和福气联系起来,被皇家、贵族视为权威和高贵身份的象征,常用于宫廷装饰和贵族用品中。此外,凤鸟优美的姿态和华丽的外表也被赋予了诸多美好寓意,如仁爱、善良、智慧等,成为人们崇尚的精神典范。凤鸟还象征夫妻和睦、琴瑟和鸣。凤凰涅槃更被视为永生和不朽的象征,寓意生命的循环与延续。传说中,凤凰是人世间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就要背负着积累于人世间的所有不快投身于熊熊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丽的终结换取人世的祥和幸福。凤鸟的肉体经受了巨大的痛苦和磨砺后以更美好的躯体重生。

  凤鸟的文化内涵在历史的车辙中虽然有一些演变和发展,但其作为吉祥、高贵和美好的象征始终不变。凤鸟形玉冠饰可能是元代贵族阶层佩戴的饰品,不仅彰显了佩戴者的身份地位,也寄托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元代的工艺饰品发展以汉族传统文化为主,继承了唐宋以来的写实手法,并表现出粗犷、豪放的气质格调。这一时期的凤鸟佩饰大多随形而琢,并以镂空见长,轮廓线条流畅,展翅翘尾,整个画面充满昂扬向上的精神。文中的元代凤鸟形玉冠饰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研究元代玉器制作工艺、文化内涵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它见证了那个时代的审美观和工艺水平,为我们了解元代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今天,当我们驻足包头博物馆,凝视凤鸟形玉冠饰时,仿佛穿越时空,领略着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凤鸟形玉冠饰也向观众讲述那段久远的历史和故事。

  【自白】

  精雕细琢成经典

  我乃百鸟之王,头顶华冠,羽披百眼,雄的称凤,雌的为凰,是人们心中的瑞鸟。西汉初年,韩婴编著了记述前代史实、传闻的《韩诗外传》,书里对我们的形象、习性和瑞应进行了详细描述:“夫凤象,鸿(大雁)前,麟后,蛇颈而鱼尾,龙纹而龟身,燕颔而鸡喙……”由此,人们对我的头、身、颈、尾、颔、喙等形状有了形象的认识。元代一位巧手工匠更是以此为参照,用一块和田青白玉将我雕琢成高2.9厘米、长4.7厘米、厚1.3厘米的冠饰。

  说起和田玉,它可不一般,产于海拔3500米至5000米高、绵延1500公里的昆仑山脉岩石中,质地细腻,温润滋泽。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和田玉被称为“昆山之玉”,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设立和田直隶州后,正式命名为“和田玉”。

  雕琢我的这个工匠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就拿我头上肉嘟嘟的镂空高冠来说,它不仅需要质量非常好的玉石,而且得使用非常细的刀具,经过长时间耐心切割才能完成,这就要求工匠必须有高超娴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

  给我戴了高冠后,工匠又用两条阴线刻画了我的眼睛,眼形由内向外,形状由细变圆润再变细、上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丹凤眼,看上去聪慧又有魅力。我的嘴微微张开,下唇上卷。我的颈部细长,翅膀呈飞舞状。为了显得动感强些,工匠还特意在我羽翼上阴刻了许多紧密排列的长横线,在羽翼中间又阴刻了一道竖线。工匠在我的尾巴上也下足了功夫,他仍用繁复的镂空技雕将我的长尾分叉外卷,显得绚丽夸张。既然是百鸟之王,就得有王者风范,工匠让我的双脚踏在用粗阴纹装饰、呈祥云状的玉台上。这样,主人用我装饰冠冕时,便有了平步青云、吉祥如意的美好象征。

  在巧手工匠圆雕、透雕、浮雕相结合的手法下,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我肉冠高耸、喙宽而钝、羽冠修长、双目前视。镂空雕琢的技巧让我更显精美,也提升了我的价值。为了方便主人把我装饰在帽子上,工匠还在玉台底部开了两个对称的孔。完成雕琢后,工匠对我的边缘进行了精心打磨,使我更显光滑圆润,同时也展现出我们那个时代对玉器制作工艺的严谨与精细。(高玉璞)

  【观点】

  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

  中国古代玉器按用途划分,大体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新石器至西周的神玉时代,玉器主要用于对天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鬼神、祖先的祭祀,作为与神灵沟通的工具,拥有它的人是部族首领或有通神职责的巫觋(xí);第二个阶段为春秋至魏晋的王玉时代,玉器象征王权、社会地位,主要为统治阶级、贵族使用;第三个阶段是从唐代开始至清代的玉器世俗化阶段,这一时期的玉器不再是贵族专属用品,百姓用玉逐渐发展起来。

  在神玉、王玉时代,凤鸟纹是主要的题材之一。百鸟之中,以凤为尊。关于凤,古书的记载颇多,《山海经》里有,《尚书》《楚辞》《汉书》等著作里也有。《山海经·南次三经》称:“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意思是说,凤的形象大体像鸡,身披五彩斑斓的羽毛,且羽毛花纹成字,头、翅膀、背、胸、腹的花纹像德、义、礼、仁、信五字。这种鸟是吉祥的象征,人类见到它预示天下安宁。

  元代玉器上的凤纹通常以立体镂雕、多层镂雕形式出现于炉顶、带饰之上,立体感很强。这个时期的凤纹玉雕通常采用深刀及斜刀碾琢,将凤的头、颈、躯干、四肢区分开来,增强立体感。特点是凤头较大,凤冠不及前期突出,若鸡冠。目部为丹凤眼,眯起似在微笑,颇传神。脑后毛发飘扬,下颌偶见少量须髯。翅膀通常用分作两层的直线纹刻饰,也有在翅根部密布鳞片纹者。凤尾部极其夸张,多为透雕制作的浪草状,边缘常琢作锯齿形。

  包头博物馆珍藏的这件凤鸟形玉冠饰颈细头大,立于玉台之上,似在引吭鸣叫。头、翅、尾造型精美传神,头冠华丽,翎毛毕现,尾部采用多层次透雕技法,雕技繁复。凤鸟本源于中国,但文中的凤鸟喙类似鹦鹉般钩曲,有可能是受到波斯风格鹦鹉纹影响。由此可见,元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通过频繁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增进了民族团结。(作者张岩 系包头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史话】

  固阳银号大德恒

  包头市固阳县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人类活动。战国魏惠王十九年(公元前351年)建稒阳城,秦为九原郡地,西汉设稒阳县,为五原郡管辖。固阳名由古“稒阳”而得。清代,随着大青山以北地区放垦,这里大部分商民、垦民由萨拉齐厅管辖。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武川厅和五原厅建立,固阳县境内大部分商民、垦民属武川厅管理,西南部为五原厅东乡,东南部仍属萨拉齐厅管辖。

  随着土地的拓荒垦殖,晋、陕、冀等地走西口的人不断云集固阳,农业生产规模的持续扩大和人口的不断增多,使当地对各种手工业、商业、运输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越来越大,各种商号店铺随之增多。此外,随着包头水旱码头的繁荣,大型旅蒙商号也纷纷在途经固阳的商道上设立分号。根据当时的起名习惯,商号名称一般为三个字,因取“以德行商、义利兼顾、以和为贵、善作善成、恒长久远”之意,商号名称里多带有德、义、和、成、永、恒等字,如永德成、大德恒、协和义、仁太和等。其中,大德恒凭借敏锐的商业眼光和诚信经营的理念,在固阳县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它的兴起可追溯至清朝中后期,起初主要从事货币兑换和小额信贷业务。后来业务范围不断拓展,涵盖了存贷款、汇兑、票据承兑等多种金融服务。固阳县的农牧业发达,大德恒便为农户和牧场主提供资金支持,助力他们扩大生产规模。对于本地商业贸易,大德恒也给予了有力的金融保障。大德恒拥有经验丰富、眼光独到的掌柜,勤勉尽责的伙计,内部管理严格,确保银号的稳定运营。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大德恒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大德恒见证了固阳县的兴衰,它不仅是一个商业机构,更是固阳人民勤劳智慧、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记者高玉璞 通讯员刘伟)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删稿流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版权声明:财会信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285701 蒙ICP备20001920号-1 

Copyright © 2016-2020 财会信报 All Rights Reserved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710号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