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华文明

在切磋琢磨中绽放光华(美在乡村·走进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时间:2023-09-10 09:16:1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披上工服,坐上工位,捧起未完成的玉雕作品,67岁的岫岩玉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运岫目不转睛,似乎要透过岁月,看穿这方玉石的前世今生。良久,他才启动电磨刀,精雕细刻起来……

  刀随手动间,玉的美感渐渐显现。王运岫在做的正是岫岩玉雕的强项——素活。“所谓‘素活’,就是由仿制炉、瓶、鼎、薰等古器物衍生的器皿类玉雕工艺,追求古朴、典雅,讲究对称、平衡、稳重,必须得‘墙子直、壁子平、口子严’。”王运岫解释道。

  一件素活的诞生,首要的一关是选料。“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自古盛产美玉。早在红山文化时期就有先民在此采玉、琢玉。清代中晚期,岫玉美誉度提升,岫岩玉雕工艺也逐渐兴盛起来。”岫岩县文化馆馆长付丽文说,“新中国成立后,不断有北京、河北的名匠来岫岩传艺,使岫岩玉雕整体呈现出‘北玉’雄浑刚健的风格。20世纪80年代,岫岩玉雕工厂遍地开花,不少南方工匠也来此从业,同时带来了细腻精致的雕刻风格。如今的岫岩玉雕,浑厚圆润与玲珑剔透兼而有之,大气恢宏与精致细巧各臻其妙,作品主要分为素活、山水、人物、兽、鸟、花卉、佩饰、手把件等8类,技法尤以立体圆雕、镂空雕见长,四面见工,内外通透。”

  岫岩玉雕工艺不断成熟,但千百年来的开采,让玉料日渐珍稀,通体一色的好料更是少之又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王运岫决定将岫岩翠玉拿来作原料,在降低采购成本的同时,翠玉绿白纹理相间的特质也为王运岫带来新的创作灵感。“岫岩玉雕艺人创新采用翠玉为原料后,素活的面貌为之一新,可以说是‘素活不素,天然生花’。”付丽文说。

  “玉是有性格的,创作应该不主故常,独具匠心。”一句话,凝练出王运岫从业几十年的心得。岫岩玉雕的发展得益于玉石资源丰富,也成就于岫玉的复杂多变。“良玉不雕,其质美也。”岫玉质脆、颜色丰富,雕刻过程时刻考验着工匠的技艺与创意,有经验的师傅总能借绺生花、俏色巧雕、化瑕为瑜。

  随着电磨刀一毫米一毫米地推进,一处瑕疵突兀出现。只见王运岫仔细画了一片连续的梅花纹样,然后将其逐个镂空。“每朵梅花的花瓣只有米粒大小,打‘梅花眼’特别讲究手稳、心定、眼准、神清。”王运岫说。整齐匀称的新纹饰慢慢浮现,不仅使作品更灵动,层次也更丰富。这梅花眼,是王运岫在多年潜心钻研中琢磨出来的新设计之一。凭借持续创新,岫岩玉雕不断焕发新光彩。

  玉不琢,不成器。成为玉雕工匠,同样需要“切磋琢磨”。在不久前举办的岫岩县总工会第二届中青年玉雕大赛上,一块块岫玉在青年工匠手中幻化成千姿百态的瑞兽、山水、花鸟、人物等,光亮剔透,各具特色。参赛选手中,不少都毕业于鞍山技师学院岫岩分院。

  “作为目前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专注于玉雕设计与制作的专业学校,我们一直以培养‘青年玉雕大师’为目标,注重工学一体化教学。自2007年成立以来,学院已累计培养1200余名玉雕专业人才,其中400多人已成为岫岩玉雕产业的中坚力量。”谈起学院为家乡玉雕事业输送人才方面的累累硕果,副校长李红伟眼神中流露出自豪。

  “别看我们团队只有15个人,但每年能创作、销售2000多件玉雕产品呢!”90后宋佳鑫,便是岫岩分院培养出的青年才俊之一。毕业头3年,他硬是凭借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兼备的综合素养,迅速从工人成长为设计师、厂长,收入翻了几番。如今,他选择自己创业建厂,推动岫岩玉雕传承创新。

  随着青年一代从业者成长成熟,岫岩玉雕也逐步贴近日常生活,融入现代时尚。

  走进位于前营镇新屯村的唐帅艺术馆,《家在东北》系列玉雕引人注目。腌酸菜、制作黏豆包等东北民俗,以及银装素裹的北国风光被一一雕刻于柔和光洁的岫玉上,传递出浓浓乡愁。为创作这一系列作品,唐帅和团队多次深入乡村积累素材,并精选86块岫玉黑白料,历时5年才完成创作。“这不仅是一组玉雕作品,也是东北地域文化、人文风情的艺术记录。”唐帅认为,“今天的玉雕人有责任以东方玉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唐帅艺术馆不仅为客户提供玉雕产品,还衍生出产品的展陈设计、空间布置等服务,帮助岫岩玉雕进一步融入当代生活。

  这些“新花样”反响如何?

  “当下,随着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人们更加注重审美追求,玉雕产品与空间美学的结合,打开了新市场。”唐帅说,“越来越多顾客、藏家选择通过私人定制等方式,打造自己家中的艺术馆,这样的订单每年都有七八十笔。”

  文化传承没有止境,创新创造没有终点。

  王运岫还记得,他刚入行时,玉雕工具还十分传统,做一件30厘米高的玉雕作品就算大件了,时间要花上小一年。“四五十斤的玉料,要用吊秤吊起来,一只手捧着玉料,一只手雕刻,用的就是铁钉、钢丝、金刚砂这些简单工具,没有吃苦的决心和耐心,干不成这行!”王运岫感慨,“现在都是电磨机了,刻刀能做得像针一样细,一两米高的大件、米粒大的小眼,现在都能雕刻出来,更没有理由做不好。”

  昂扬向上的劲头,为这片土地带来勃勃生机。

  中国玉雕会展中心、辽宁雨桐玉文化博物馆、万客来玉博园……如今,行走在岫岩县,一个又一个玉石研究、展览、销售点,串起一条独特的玉文化之旅。“以玉为媒,推动文旅融合,不仅为岫岩玉雕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新路径,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文化动力。”岫岩县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局长夏玉丹说。

  中国岫岩玉文化产业园一角,几块新开采出的岫玉原料整齐码放在地上,历经亿万年岁月沉淀,蕴藏其中的生命之美、自然之美,正等待着在新人新艺的切磋琢磨中绽放光华。(胡婧怡 刘佳华)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删稿流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版权声明:财会信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285701 蒙ICP备20001920号-1 

Copyright © 2016-2020 财会信报 All Rights Reserved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710号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