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造,焕新传统文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部署,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江苏传统文化底蕴丰厚,如何进一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文化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赋能百姓高品质生活?全国人大代表、省演艺集团总经理柯军,全国人大代表、苏州高新区镇湖刺绣研究所艺术总监、省文联副主席姚建萍做客“两会云访谈”,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主持人:昆曲和苏绣都是江苏经典传统文化符号,请分享一下近年来昆曲、苏绣有哪些创新成果?
柯军:昆曲被称为中国的“雅乐”,因节制而含蓄、因讲究而雅致、因写意而空灵、因留白而自由、因从容而大气。从舞台态度到人生态度,“南昆风度”就是“从容雅致、含蓄细腻、古朴大气”。江苏作为昆曲的发源地,我们始终坚守这样的“南昆风度”。数十年来,江苏昆曲形成了清晰传承脉络和科学传承体系。近年来,我们在保护传承的同时,又与时俱进推动昆曲的创新发展。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推出了《梅兰芳·当年梅郎》《眷江城》《瞿秋白》等新编现代戏,还有一批昆曲实验作品,形成了昆曲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批代表性作品。其中昆剧《瞿秋白》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得到了专家、观众一致好评。不久前,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又创作了昆曲《蝴蝶梦》,首演就获得了充分肯定。作为一部整理改编的作品,这部剧在音乐、表演、舞台美学方面都呈现了较高的创新思维。
姚建萍:苏绣是一门传承千年的古老艺术,让苏绣融入到时代,用作品歌颂新时代,这是我们当今刺绣人的使命。我们秉承“绣随时代”的创作理念,不断推动传统苏绣融入时代发展。
首先要做的是培养年轻一代苏绣传人。最近几年,我带领团队建立了品牌“姚绣”,吸引很多年轻人加入到团队里来,大家涌现出了许多新鲜创意,不仅和知名企业跨界合作,还衍生拓展到了影视剧等多个领域,让古老的苏绣变得越来越时尚。另外,我们积极拥抱互联网,让经典苏绣得到更好的推广和传播,绽放崭新的时代风采。我们开启了苏绣直播,举行线上线下联动,还推出了数字非遗产品,在抖音、哔哩哔哩等平台,常常看到许多网友发出对苏绣的喜爱和点赞。传统与现代时尚结合,让苏绣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主持人:对于做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两位有哪些理念和建议?
柯军:我们既要与古人“对话”,也要面向未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我也一直在探索新的舞台演出样式。从传统的昆曲里拿出一些传统元素来,用新思维、新方法和新创造,进行一些实验。
从2000年开始,我在传统昆曲的表演和创作之余,开始进行先锋昆曲的创作。我主演并导演了《浮士德》、先锋版《夜奔》、中英版《邯郸梦》以及《319·回首紫禁城》等一系列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逐渐清晰了“最传统与最先锋”的昆曲艺术创作观念。在我个人看来,昆曲本来是不分传统与当代的,“艺术本无界”,昆曲艺术一直都要活在当下,要始终体现与时俱进的功能。这次参加全国两会,我带来了一份关于推动中国昆曲国际化传播、打造中华文化闪亮名片的建议。这些年来,青春版《牡丹亭》、中英版《邯郸梦》都曾走到海外,取得了不错反响。我也非常期待,江苏能够发挥昆曲代表性剧目、代表性人才的显著优势,倾力打造中国昆曲的高地,让昆曲更好地服务于国际文化交流。
姚建萍:我们首先应该从思想观念上创新。实践证明,苏绣不只是小情小调小尺幅,它也可以有大开大合大去处。这些年,我率领团队创新完成了一系列主题性苏绣作品。这些主旋律作品,都是能够进入到一些大空间里的。比如说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的主题作品《初心盛放》,我带着百名绣娘用大约14亿针绣制而成。另外,秉持“绣随时代”这个理念,我们要做到的不仅是技法上有所突破、内容上要符合当前的时代精神,还要力求作品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体现新时代的苏绣新貌。我始终认为,艺术创作要和时代、人民相结合。接下来,我们要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生动实践凝聚成艺术作品,用苏绣讲述中国故事,用匠心传播中国好声音。
主持人:关于传统文化怎样赋能百姓高品质生活,两位有什么样的思考?
柯军:近年来,随着不断创新和探索,传统戏曲的粉丝越来越多,传统戏曲也开始逐渐“破圈”,让我们看到了昆曲发扬光大的深厚基础。现在我们兰苑剧场的“兰苑周周演”已经成为一个品牌。只有戏多了,观众多了,才更有助于推动传统戏曲更好地传承创新。我们不仅有演出,还要继续搞好创作。近年来,我们创作了许多反映时代生活的作品,同时也在线上进行传播,助推演员成为“网红”。下一步,我们会借助新媒体手段,更多地去传播我们的优秀文化。今天的经典是过去的先锋,今天的先锋创造出明天的经典。不同的时代对我们的艺术范式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但不管怎样变化,昆曲从诞生以来,就是活在百姓生活中的。我们要不懈努力,继续让昆曲走进更多普通人的生活。
姚建萍:创造一种“有温度的非遗生活”,这些年我和团队一直坚持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方面,苏绣是千百年来代代传承下来的艺术,不能把它看作是简单的商品,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内容和技艺上不断继承创新,用心用情用力传承好苏绣的艺术。另一方面,我们也想创造一种非遗生活方式,让苏绣能够回归服务于当下的生活。因此我们深入挖掘苏绣与现代生活的链接点,多吸收年轻时尚的审美来融入设计,使之能够进入生活。这两者之间是互补的,既有艺术本体的高度,也有艺术在生活当中的应用。
这些年我还以文艺志愿者的身份到四川、新疆、贵州、宁夏等地,这些地方有丰富的刺绣传统。我们和当地绣娘深入交流,同时也帮助她们提升创意和技艺。在这样的帮助下,更多的绣娘提高了技艺,也提高了收入。让我们一起绣出美好生活!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度排行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