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奋斗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听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心声 看广西政法这十年
“党有心来民有心,人民警察保安宁。群众冷暖挂心上,和谐幸福常安城。”连日来,悠扬的山歌在广西河池市天峨县长安家园唱响。自搬入长安家园以来,聚在拥警亭内自编山歌、唠唠家常,成为了长安家园群众每天必备的一项娱乐活动。
“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曾是广西许多地区人民群众脱贫难的根本原因所在。搬“山”容易,搬心难。搬出大山只是第一步,能不能让群众稳得住、可致富、有归属感,才是对易地扶贫搬迁的真正考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各级政法机关坚持“党建引领、网格管理、三治融合、共建共治”理念,推动基层治理工作深入开展。全区人民群众安全感从2012年的81.44%上升到2022年第二季度的98.16%。
一句句心声,一首首山歌,道出了广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收获的幸福感、安全感。
壮乡群众迎来幸福生活
“新家”满不满意,群众有最深的感受,也最有发言权。
“我们一家以前住在破旧的瓦房里,一遇到刮风下雨,全家担惊受怕。”家住长安家园幸福小区的老伯吴承烈拉着记者唠起新旧生活的变化。说到从前的生活,吴承烈叹了口气。
“我做梦都不敢想自己能住进这么高的楼房,还有这么好的小区环境,买菜、看病、小孩子上学都方便……”如今,吴承烈一家搬进了长安家园,聊起新生活,他有说不完的话。
把视线转到河池市南丹县。记者在“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朵努社区看到,数百栋风格统一的农家小楼依山而建,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斗鸟寨、铜鼓寨、牛角寨、陀螺寨、粘膏寨等特色鲜明的主题村寨依次映入眼帘,充满浓郁民族风情。
这里是安置区,也是景区。“我们这里是‘千家瑶寨·万户瑶乡’项目最大的安置点,主要是安置附近山区搬迁出来的白裤瑶群众。”朵努社区驻村“第一书记”黎夏介绍,“社区建设安置房332栋,安置1227户6840人。”
27岁的兰还妹是地地道道的白裤瑶阿妹。2017年底,她全家6口人告别老家的茅草屋,易地搬迁到朵努社区,住上了漂亮的“别墅”。白天,兰还妹在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岗位工作,每月有1500元工资收入;晚上,她和丈夫在社区南门搞起夜宵生意,一家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今年38岁的陆朝明也是朵努社区的一名搬迁群众。过去,他是靠天吃饭的农民。现在,他是社区里的“全能型人才”:到白裤瑶生态博物馆担任协管员,参加民族文化陀螺表演,还利用自己的摄影特长制作了6部纪录片,记录白裤瑶文化和家乡的发展。
搬出穷乡僻壤,迁进“甜蜜家园”。一栋栋搬迁楼房在八桂大地拔地而起,易地迁来的群众生活有奔头,就业有着落,踏上乡村振兴新征程。
基层治理打造“长安家园”
广西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边疆民族地区。在易地扶贫搬迁的过程中,由于民族众多、风俗各异,以及生活习惯和文化素养的高低不同,容易造成居民之间交流少、矛盾杂、纠纷多。
为全力确保移民群众真正实现“搬得出、住得下、有发展”目标,广西各级政法机关在易地扶贫搬迁基层治理工作中下足绣花功夫,为群众打造真正的“长安家园”。
走进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古宜镇南站社区,22个小区网格管理图全部上墙,片区长、楼栋长、网格长等信息在墙上一目了然。
“社区选出网格长,每天由网格长带领楼长们在社区内巡逻,线上、线下了解群众需求,传达上级政策,报送网格情况,网格员成为了社区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南站社区“第一书记”曹亮介绍。南站社区通过精细化的网格治理打造群众心里的安心小区,2022年以来,刑事案件零发案,治安案件同比去年下降30%。
河池天峨县的长安家园社区由吉祥、如意、和谐、幸福4个小区组成,是该县9个乡镇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安置点,也是13个民族的聚居地。但长安家园小区之间没有围墙,治安难管难控,各类民生案件频繁发生。长安家园如何让群众安心?
天峨县公安局升级原有的基层云榜警务模式经验,推行升级版警务模式,在长安家园设立了长安警务室,通过公安主动服务社区,警务室发挥牵头作用,与入驻的政法部门及社区居委会等联动管理,群防群治,实现小区的智慧管理,打造名副其实的“长安家园”。
“社区里有了警务室,现在小偷小摸现象基本看不到了,哪个家忘记关门都不会有什么事。”日益和谐的居住环境,让吴承烈和长安家园的其他搬迁群众越住越舒心。
法治文化赋能民族团结
“咚咚咚……”9月21日,在广西河池市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王尚小学,一声声铿锵的鼓声在校园内此起彼伏。
里湖瑶族乡是白裤瑶群众的聚居区。王尚小学是一所以服务少数民族、易地搬迁群众子女为主的寄宿制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占85%以上。
瑶童戏鼓、炫转陀螺、瑶族织绣、民族歌舞……这些白裤瑶群众的看家本领,每天下午都会在王尚小学内展示。
“学校开设了铜鼓、皮鼓、陀螺、民族服饰传承班及朵努同声合唱团等十多个民族文化传承特色课程,让孩子在课后时间里学习本民族传统文化,在瑶乡的孩子心中种下民族文化的种子,从小树立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王尚小学校长覃玉先介绍。
与此同时,结合白裤瑶群众的看家本领,当地相关部门继续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开设9个民族工艺作坊,打造同心文化广场,通过“党旗领航·素质积分”管理模式引导群众学法守法,向善向好。
今日白裤瑶寨,把法治文化与民俗文化相互交融,白裤瑶群众与壮族、毛南族等6个民族的群众和谐共处,用幸福山歌唱出了向上向好的新生活。
在广西百色,当地相关部门把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节搬进安置点,以“壮族三月三”传统节日为契机,唱响“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主旋律,拉近搬迁群众间彼此的距离,增强搬迁群众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非凡十年,广西政法机关在八桂大地绘就平安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各级政法机关统筹抓好战疫情、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等各项工作,奋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广西、平安广西。”广西壮族自治区政法委副书记罗棋权表示,下一步,广西政法机关将全面执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四五”规划,推动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作出政法新贡献。(记者吴良艺)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度排行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