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沿河七三村:产业兴旺日子甜 乡风淳朴家园美
在贵州省铜仁市沿河自治县晓景乡七三村,这个平均海拔777米的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不仅以立体化的产业发展、整洁宜居的人居环境和淳朴向善的乡风文明绘就出一幅生动的乡村振兴画卷,更凭借“全国文明村”称号,走出一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特色发展之路。
清晨,雨后的晓景乡七三村空气清新,房屋错落有致。池塘里,荷叶不似盛夏那般青翠,泛着黄褐的边,蜷曲着偶尔随风摇曳;稻田里,稻叶青翠欲滴,稻穗弯腰下垂,水珠在阳光下闪烁。七三村党支部书记陈洪伟挽起裤脚,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田埂上,偶尔俯身用手轻轻拂过沉甸甸的稻穗,仔细察看稻穗长势情况,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
“今年这水稻长得很好,尤其是下了这几场雨,稻穗更饱满了。”陈洪伟说。
陈洪伟精心照料的这片稻田,正是七三村产业布局中山脚“稻”文章的核心成果。2021年,村里投入150万元建成了这100亩高标准农田,打造了高效的“稻鱼共生”系统。同时实施“油菜+高粱”水旱轮作模式,最大限度提升土地利用效益。
山脚稻鱼产业蓬勃发展,山上养牛产业风生水起。养殖厂内,50多头肉牛正悠闲地吃着草料。该村村民陈应江正忙着打扫牛舍,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他在这里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每月稳定收入3000元,生活越过越有盼头。
“我是今年6月份来牛场务工的,100元一天,待遇挺不错的。”陈应江说。
“这批牛是5月20日引进的优质品种,目前长势良好,预计年底就能出栏,届时将有效带动村集体经济增长和村民分红。”陈洪伟说。
产业兴旺,环境美丽。沿青石板路步入村庄,树影婆娑中,村民冯祝兰正认真打扫自家庭院。屋前凤仙花开得正艳,映衬着白墙黛瓦;旧砖砌成的菜地里小葱郁郁葱葱。院墙上绘有农耕文化彩绘,为整个村庄增添了浓郁的田园气息。“我们把房前屋后、屋里屋外都打扫干净,自己住得舒服。村里公路每天有保洁员打扫,走起来特别舒心,日子过得天天开心。”村民冯祝兰笑着说。
近年来,七三村大力实施环境整治工程,户户完成卫生厕所新(改扩)建,污水集中处理净化池实现了集中式污水处理,20多个垃圾分类回收点让垃圾有了归宿。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村容村貌的改造:按照“统一风格、一户一策”的设计理念,完成了房屋外靓丽的立面装饰,4500米休闲步道蜿蜒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400余盏太阳能路灯照亮了夜晚的村庄,820立方米的人畜饮水蓄水池保障了清泉长流。
“经过大家讨论,一致同意喜事操办不超过3天,丧事不超过5天,防止铺张浪费。这规矩定下来了,以后都要照办。”在村活动室里,老党员和村民代表围坐一堂,正在讨论修订《村规民约》。
环境美了,生活好了,七三村更注重涵养文明乡风。村民们通过集体协商,对遵纪守法、保护生态、规范婚丧嫁娶等作出明确规定,并推选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和乡贤组成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民主评议会等组织,积极参与村级治理,以乡情和公信力化解矛盾、倡导新风,激发村民共建文明家园的内生动力。
“制定了村规民约,大家都按规矩办事,村里风气好多了,办事也省心了,生活更舒心了。”村民李忠月说。
从立体产业布局点燃增收希望,到人居环境整治擦亮生态底色,再到文明乡风浸润淳朴民心,七三村用扎扎实实的行动,诠释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内涵。凭借清晰的发展思路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七三村正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特色田园乡村的康庄大道上稳步前行。
“下一步,将始终把加强学习、建强组织放在首位,深刻领会党的‘三农’政策精神,扎实推进产业振兴、人居环境提升、乡风文明建设,实实在在为乡亲们办实事、谋发展,让七三村成为产业强、生态优、民风淳的文明示范村。”陈洪伟说。(田敏)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度排行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