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三农

让农民群众获得可感可及的实惠

时间:2025-07-10 09:31:35 来源:湖南日报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把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关心关注的现实问题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强调“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让农业强国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农民”“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把更多资源力量配置到产业就业上,切实增进民生福祉”“实现乡村全面提升,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等。这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导向和制度安排内在相通、有效衔接,展现出深邃的“三农”工作智慧、深切的民生幸福关怀,体现了一种深刻的美好生活要义,生动阐明了农业强国建设中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必将为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正确的思想引领、注入强大的精神动能。

  让农民群众获得可感可及的实惠,是乡村振兴的价值导向。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首要的问题是思想要统一、认识要到位,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乡村到底是谁的乡村”“乡村究竟为谁而振兴”“乡村关键靠谁来振兴”等一系列前提性问题。从认识论与价值论相结合的角度来看,人们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可以更加深切体悟到党的初心使命和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大作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我们党之所以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重大战略和重要抓手,从根本上讲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适应和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向往。乡村要振兴,农民必振奋,在新时代新征程新目标的引领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当务之急就是要让乡村振兴走进农民群众的心里,坚定农民群众的决心,提振农民群众的信心。对农民群众来说,乡村振兴不仅仅是一种双向奔赴、双效赋能的美好愿景,而且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现实场景,乡村振兴的成果成效只有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真正在农民群众的心灵园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切实让农民群众获得可感可及的实惠,理应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始终坚持、坚定、坚守的价值导向。

  让农民群众获得可感可及的实惠,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义。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一个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复杂系统工程,是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等五大振兴的有机统一、系统集成、协同发展。这五个振兴各有侧重,涉及农业、农村、农民等方方面面,连通了理论、政策、实务等各个环节,包含着需求、资源、利益等多种要素,可谓是千头万绪、牵一发而动全身。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着力推进乡村振兴,就必须从整体上统筹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五个方面的振兴。乡村振兴不振兴,关键看“三农”行不行,关键看百姓信不信,只有农民群众认可、认同的乡村振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推进乡村振兴,就意味着要推动农业增加效益,让农业的产能高起来、实力强起来,也意味着要推动农民增加收入,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日子好起来,更意味着要推动农村增加活力,让农村的形象立起来、环境美起来,这一切共同汇成农民群众向往神往、可感可及、至真至纯的实惠。农民群众的实惠作为一个核心目标和价值主线,始终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要素、全过程、全视域、全方位、全链条,直接制约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力度、效度和创新度,直接决定农民群众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参与度、活跃度、贡献度和满意度。

  让农民群众获得可感可及的实惠,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归宿。乡村振兴不是喊出来的,也不是画出来的,更不是等出来的,而是广大农民群众在我们党的团结带领下实干出来的、奋斗出来的、创造出来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国的农民历来勤劳纯朴,经过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的红色教育和思想洗礼,通过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涵养和实践化育,他们对党充满感恩和信赖,对乡村振兴这一宏图大业充满期待和信心。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从乡村振兴的系统构成来看,农民群众是乡村振兴的真正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最大力量,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最基础、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做实、做细、做好农民群众的工作。要不断强化农民群众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自觉,切实铸牢农民群众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自信,整体提升农民群众推进乡村振兴的本领自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启示我们,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与物质利益相结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切实增强农民群众对乡村振兴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广泛凝聚农民群众作为乡村振兴主力军的磅礴力量,必须着眼、着手、着力帮助农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让农民群众从乡村振兴中得到实惠,让他们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胡艺华、肖海心)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删稿流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版权声明:财会信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285701 蒙ICP备20001920号-1 

Copyright © 2016-2020 财会信报 All Rights Reserved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710号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