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三农

麦地套玉米 多收一季粮

时间:2024-08-11 15:02:18 来源:农民日报

  走进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李鹊镇,放眼望去一片片绿色的玉米地生机勃勃,微风吹过,叶片随风摆动沙沙作响。

  “现在的玉米看着都差不多一样高,但其实里面既有春玉米又有夏玉米。”李鹊镇种粮大户刘超告诉记者,今年小麦收完后就种上了夏玉米,目前正值大喇叭口期,而春玉米已经灌浆完成,眼下已丰收在望。

  春玉米、夏玉米和冬小麦种在一块地里,这种模式具体怎么实现?能带来怎样的效益和产能?近年来,广饶县深入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李鹊镇探索试验“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的“三作三收”轻简高效种植模式,集中连片试种200亩的试验田亩均粮食单产达到1680公斤,比传统的“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模式增产约480公斤,实现“吨半粮”的阶段性高产目标。

  轮作改“轮作+套种” 一地两收变三收

  在李鹊镇“三作三收”轻简高效种植模式的50亩试验田内,两行春玉米与两行夏玉米交替生长,春玉米颜色开始泛黄即将迎来丰收,而夏玉米颜色鲜绿,正蓬勃生长。

  “春玉米8月20日左右就能收了,夏玉米要等到10月。我们这里的传统种植模式是冬小麦和夏玉米轮作种植。这几年,我在种冬小麦的时候就给春玉米预留出空间,来年春天种上春玉米,在保障小麦和夏玉米产量的同时,再多收一季粮。”李鹊镇种粮大户刘廷义耐心地给记者解释3种作物如何“轮作+套种”,共生在一块田内。

  刘廷义介绍,每年10月中下旬播种小麦时,间隔预留出玉米种植带,小麦与春玉米是“8+2”模式,每隔8行小麦中间留出2行春玉米种植带,直至次年4月播种春玉米,小麦与春玉米共生期约50天。麦收后在原来的8行小麦种植带上轮作播种2行夏玉米,直至10月上旬收获。夏玉米与春玉米共生期50天至60天,此时正是二者共生时期。

  “这种模式看似比传统轮作模式复杂了一点,但的确能够充分利用土地空间,轻轻松松实现‘吨半粮’目标。”刘廷义告诉记者,“三作三收”模式已经尝试种植了3年,效果很理想,明年还会继续种植。

  “我镇连续试验‘三作三收’种植模式,获得了农户的支持和认可,增产增收效果比较明显。”李鹊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文钊告诉记者,“三作三收”种植模式充分利用耕地空间,创新实行“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3种作物“轮作+套种”复合种植,不仅不影响冬小麦、夏玉米播种,还能多收一季春玉米,实现高效利用土地,达到增产增收效果。

  生产成本有增加 综合收益更可观

  相较于传统种植模式,“三作三收”种植模式投入成本有所增加,但收益更大,投入产出比更高。

  “今年我们对小麦进行了实收测产,小麦亩产是1200多斤。目前,田里的春玉米和夏玉米长势都很好,后期天气好的话肯定都能大丰收!”刘超告诉记者,“三作三收”模式已经配套了相应技术措施和设施装备,不出现大的灾情基本可以保障3种作物的产量。

  记者在试验田内看见试验田配备了水肥一体化设备。设备主体安装在田边小屋内。输水肥的主管横向铺设在田间,与之相连的无数条滴灌管如毛细血管般纵向铺设,让每行农作物都能得到灌溉。

  “今年春玉米的生长期就遇到了干旱,但我们利用这套水肥一体化设备及时浇水灌溉,减少干旱带来的损失。”刘超告诉记者,配备的水肥一体化设备能够根据不同作物、不同茬口的水肥需求规律精准灌水、施肥,确保同时满足共生的两种作物生长需要。

  为确保产量,不仅需要水肥一体化,还需要精量比重和玉米缩株保密技术。刘超介绍,技术上大幅度缩小玉米株距,确保种植密度与净作玉米相当,春玉米、夏玉米每亩均为4400株左右,品种上选用增产潜力大的耐密型中早熟品种。在施肥方面,春玉米、夏玉米施肥均要保证单株施用量与净作玉米相同或增加。

  “算上水肥一体化设备,播种和施肥量都要多投入一些成本。我们初步计算,3种作物一年亩均生产成本约1640元,较传统轮作种植模式的成本增加约540元。但是总产量会提高,传统模式下全年粮食亩产约1200公斤,但是现在全年粮食亩产可以达到1680公斤,每亩能增加480公斤,每亩能多赚四五百块呢。”刘超告诉记者,虽然种植成本增加了,但是获得的产量和收入都增加了,总体上“有账可算”。

  “该技术的亮点是靠玉米增产增效。只要关键技术做到位就能够实现增产增收的目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原小麦栽培岗位专家、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王法宏告诉记者,“三作三收”种植模式成本略微增加,主要体现在机械作业费方面。但对于农户收益来说却是大幅提升,尤其是种粮大户,如果每亩比传统模式多赚200元,1000亩就有望增收20万元,有助于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适宜小规模种植 攻克配套农机是关键

  “三作三收”种植模式多种一季春玉米,优化调整了田间作物的时空布局,让田间作物都发挥边行优势,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和光合效率,实现高产目标。作为一种粮食生产的新模式,目前实收数据仅为农民小面积试验、自测产量,因此还需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大量的实践验证。

  “目前这种模式适合小面积种植,还不适合大规模种植,最大的难点是配套农机。要用合适的播种机和收割机。我的玉米播种机是自家农场改装的,花了1万元。但是去厂改装就需要17万元。”刘廷义告诉记者,当前市场上还没有直接适用于“三作三收”种植模式下的播种机,小麦播种机、收割机需要小幅改装,而改装最大的是玉米播种机,需要自行改装以适应新的种植行间距。

  王法宏建议,“三作三收”种植模式大面积推广的首要任务是与有关农机厂家合作,研制出配套机械,此外还需继续探索行比间距密度、作物光效利用、共生期协同管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经验。

  “在播种冬小麦的同时,要在春玉米种植带种植绿肥作物,做到种养结合,保护耕地地力。”王法宏进一步指出,“三作三收”模式尚处在试验阶段,还需对关键技术进行再熟化、优化,集成更为完善的技术规程,提高技术落地性,因地制宜适度试验推广。(记者王田)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删稿流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版权声明:财会信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285701 蒙ICP备20001920号-1 

Copyright © 2016-2020 财会信报 All Rights Reserved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710号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