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三农

“盐碱白”变“田园绿”

时间:2024-08-08 14:46:59 来源:农民日报

  如果将青海德令哈的土地做成鸟瞰图,有些昔日泛白的部分,正一点一点被绿色涂染。这些曾经的白色荒漠,就是盐碱地。作为我国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盐碱地是“沉睡”着的后备耕地资源。

  盐碱地改良是个世界性难题。由于碱化度高,物理性质恶劣,养分有效性低,盐碱空间差异显著,进行大面积改良和利用尤为困难。近年来,德令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盐碱地等后备耕地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着力聚焦盐碱地治理难点,根据盐碱地分布、形成原因、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及土壤质量等现状,积极对接和引进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因地制宜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技术叠加的方式改良土壤,并通过试验示范,扩大燕麦、苜蓿、青稞、蕨麻等耐盐碱作物种植规模,发展有机绿色特色产业,在土壤改良的基础上进行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有效提高了盐碱地利用水平。

  摸清盐碱地底数 制定改良方案

  “为尽快摸清盐碱地资源底数,有针对性地制定土壤改良方案,我们结合正在开展的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全面调查盐碱地资源现状。”德令哈市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许绍全介绍。

  据2023年自然资源部门数据显示,德令哈市耕地面积21.6万亩,辖区内耕地保护任务量16.7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5.79万亩。今年全市播种面积达到34.61万亩,其中轻、中、重度盐碱地初步统计为16.7万亩。将具有潜力的盐碱地开发为耕地,并提高现有耕地质量和土地利用率,是科学提升农业生产产能的重要措施。

  为了“对症下药”,要重点分析土壤盐化指标。德令哈作为盐碱地普查全国试点县(市),外业调查采样是关键环节。“我们依据国家制定的采样技术规范,对德令哈市下辖柯鲁柯镇、怀头他拉镇、尕海镇、蓄集乡以及怀头他拉水库和黑石山水库的盐碱地,共305个样点进行了调查与采样。”青海省有色第三地质勘查院技术领队石灵表示,通过采样和化验分析土壤盐化分级指标,可以进一步研究盐碱形成规律。

  近年来,德令哈市秉承边研究、边改良、边实践、边推广的理念,与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土肥所等科研单位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借助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契机,全面摸清盐碱地资源状况,针对各地不同土壤盐化指标,因地制宜采取改良方案,为相同盐化条件的土壤提供了可参考、可复制、可推广的改良技术路径。

  “在摸清盐碱地底数的基础上,我们正在计划依据盐碱地相关测试化验指标,形成符合德令哈实际的治理改良和综合利用方案。”许绍全告诉记者,德令哈市还将大力推进“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加快培育和推广耐盐碱作物品种,努力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文章。

  科学改土培肥 提升耕地产能

  怀头他拉镇怀图村个体经营户贾彦奎介绍,该村有2100亩新开垦耕地,土壤盐分含量较高,“通过工程、物理等技术叠加的方式改良土壤,大田盐碱明显降低,耕地地力明显提升,种植作物产量逐年提高,以燕麦和青干草为例,每亩产量平均提高200公斤。”

  通过对盐碱形成规律的研究,初步掌握了土壤盐分运移规律,德令哈市总结出了适宜本地盐碱地改良的有效方法。“我们除了在盐碱耕地上改良土壤,也在占补平衡地块的盐碱改良上下了不少功夫。”许绍全介绍。

  “通过指针式喷灌、增施调理型有机肥和种植耐盐碱作物燕麦相结合的方式,保持耕层湿度,避免地下深层水分携盐上升。”青海奔盛草业公司土壤改良团队负责人鲍奎介绍,该公司承包的土地部分涉及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在草原上开垦的新增耕地,原生盐渍化较重,改良难度较大,以前表层的土,一刮大风就被吹跑了。经过土壤改良,现在这里的土壤耕作层增加了11至13厘米,不光提升了饲草的成活率,土地利用率也得到大幅度提升。

  “今年的出苗率明显增高,出苗后保苗较好,因为去年秋天我们对土地深翻30厘米进行晒垡,春天干土层完成燕麦播种,播种深度为3至5厘米,播种后及时采用指针式喷灌机进行淋灌,灌溉深度为10至15厘米左右。”鲍奎补充讲解技术细节。

  自2023年起,德令哈市积极实施盐碱地改良,改良技术已经得到了成功实践,“高原草都”初具雏形。结合工程、农艺、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改良措施,德令哈市已初步构建起以“科研试验基地+示范展示基地+基层农技推广站点+新型经营主体模式”为范例的“两地一站一体”和“产学研推结合”协同推广机制,建立了3个500亩核心技术示范区,2个100亩试验基地,已改良轻度盐碱地4.1万亩以上,正在改良重度盐碱地2.5万亩。

  “目前仍有5.4万亩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后备耕地资源,为有效利用土地资源,今年计划继续开展盐碱地改良,预计改良1.8万亩。”许绍全对盐碱地改良和综合利用的未来充满信心。

  特色作物配合 激活“沉睡”土地

  除了物理改良与化学改良的方法,治理盐碱地最经济实惠且行之有效的方式当属生物治理。7月的德令哈,被星星点点的黄花覆盖,这些小花,是被称作高原上的“人参果”——蕨麻。

  从2023年开始,青海民族大学研究团队在尕海镇、蓄集乡等地区开始试种蕨麻,2023年示范面积58亩,今年示范面积增加至120亩。此外,团队在重度盐碱地开展耐盐碱蕨麻种质资源筛选试验,发现筛选出的蕨麻种质资源种植5个月后,土壤含盐量明显降低,这就意味着,蕨麻对盐碱地土壤具有明显的改良效果。

  据团队相关负责人李军乔介绍,得益于蕨麻地下根系的分泌物和根际微生物,在盐碱地种植蕨麻可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增加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容重及盐分含量,对盐碱地土壤改良效果显著,可解决蕨麻与粮争地的问题。

  柯鲁柯镇莲湖村种植大户王生强算是种植蕨麻的“先行者”,他看到野生蕨麻市场行情好,今年在80亩新开发的盐碱地上开始试种蕨麻,“现阶段看来,蕨麻的生长状态不错。”

  除了种植蕨麻,王生强也在盐碱地上种青稞,今年已经是第4个年头。随着种植年份的增加,王生强能明显感觉到土壤在“变好”:2022年,每亩青稞产量70斤,2023年产量提升到每亩地130斤左右,今年产量预计能达到每亩300斤。

  不只是青稞,在德令哈的盐碱地上,燕麦、苜蓿以及一些粮饲兼用作物,种植面积达到6.6万亩以上。燕麦、青干草从开始的亩产80公斤,达到了现在的300公斤,盐碱地改良总体效果非常显著。

  此外,德令哈还不断加大良种推广力度,积极与中原华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引种23个谷子、19个糜子品种,采用大田栽培通用技术,比较各品种间在当地栽培生育期、成熟度、株高、生物学产量(鲜重)等基础数据,研究种植饲用和兼用生产方式,为新品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从“改地”到“引种”,盐碱地改良技术不断丰富,一片片“沉睡”的后备耕地正逐渐“苏醒”,成为绿意盎然的高产农田。(记者李金平、祁倩倩)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删稿流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版权声明:财会信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285701 蒙ICP备20001920号-1 

Copyright © 2016-2020 财会信报 All Rights Reserved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710号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