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三农

践行“八个嘱托” 推进柑桔转型 建设“重要窗口”

时间:2020-11-15 10:04:34 来源:柯城区农业农村局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并作重要讲话,意义影响十分重大。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发展确立了新坐标、指明了新方向,特别是总书记对浙江提出了“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是在特殊时期寄予浙江的特殊使命,是新的更高期望。我们要把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全面对标建设“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进一步强化窗口意识,抢抓窗口机遇,扛起窗口担当,切实当好“重要窗口”的建设者、维护者、展示者。

  柯城区是浙江省柑桔主产区,处于全国优势农产品柑桔产业带,全区现有柑桔栽培面积10万亩,常年总产量达15万吨。近年来,面对组织化程度不高、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等问题,我区根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抢抓机遇,推动柑桔改造、改良和转型,积极打造柑桔产业转型示范样板。

  一、柑桔产业基本情况

  柑桔是柯城人民的“幸福果”,新中国成立以来,近50万亩丘陵桔园的建造,涵养了水源,美化了衢州大地,春来香雪弥空,金秋橘果压枝,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谐一致,把黄土坡变为花果山。“致富果”,衢州椪柑出口率占全区柑桔产量的25%以上,畅销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柑桔是柯城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手段。“文化果”,柑桔成为衢州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至今涌现出反映柑桔的各类作品,如《乾隆罚戏》、《金凤凰的种子》等民间故事,以及诗词、散文、小说、喜剧等文学作品,形成具有特色的柑桔文化,记载着衢州柑桔发展的历史里程,显示出柑桔在衢州的作用与影响。宋后,衢籍或旅衢人士写衢州柑桔的诗词甚多,既使柑桔文化得以丰富,又系反映衢州柑桔历史的宝贵资料。

  柯城的柑桔“有历史”,柑桔栽种历史有1400多年,早在南北朝北魏时期的《水经注》中就有记载,明时列为贡品,被称为南果佳品。明代何乔远《闽书》云:“近时天下柑,以浙之衢州,闽之漳州为最”;“有基础”,经过数百年的改良与培育,柑桔品质很高,是“中国柑桔之乡” “衢州椪柑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 “国家级出口柑桔质量安全示范区”“农业部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区”;“有规模”全区现有柑桔栽培面积10万亩,常年总产量达15万吨,从事柑桔种植人口约5万人;“有产品”目前主要有3个属、8个种、184个品种品系,主栽品种为衢州椪柑,具有产业规模大、生态环境优、耐贮藏三大特点,独特的地理环境,生产的果品耐贮藏,特别是椪柑通过贮藏品质更佳,是浙江省内唯一的一块“黄龙病净土”;“有主体”,引进了农法自然(浙江)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澳创果业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大企业、建立了全国第四个“邓秀新院士工作站”。

  二、柑桔产业存在问题

  (一)土地碎片化。我区多数农户的生产规模人均不足2亩,而且十分分散,少则5处,多的达10多处。由于家庭经营规模细小,土地分割零碎,妨碍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全面推行。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造成先进适用技术难以到位、品质参差不齐,且抵御市场和自然灾害能力弱,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十分突出。

  (二)农民老龄化。传统的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大、见效慢、收入低,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现象严重,目前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极大多数是老年人,技术接纳能力差,新技术难以推广到位,弃管失管现象严重。

  (三)劳动生产率低。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结构下不能实现大规模经济化的发展,这也是乡村问题的本质。我区乡村的人口规模大、人均土地少,分散的布局、巨大的区域间差异等现实,决定了政府不可能通过以高度集约的城市化与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相结合,来解决发展问题。“农民全进城+规模化农业”的模式,无法取代“小规模农业+密集村庄”的模式。

  (四)土地流转难。现行分散型的农村土地经营机制,土地流转难度加大。一些农民将承包地视为私有,使土地荒芜也不愿转包或放弃承包,这使土地集中向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变得相当困难。

  三、柑桔产业转型做法

  (一)出台扶持政策,振兴柑桔产业

  2019年8月出台了《柯城区柑桔产业转型发展补助资金管理办法》,2020年1月出台了《关于加快柑桔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优新品种的指导意见》。从发展优新品种、创建示范桔园、扶持柑桔出口、鼓励精深加工、实施退桔改种等方面进行综合扶持,提高柑桔经济效益,振兴柑桔产业。

  (二)加强品种改良,打造精品桔园

  2016年以来,我区通过引进新品种和扩大新品种种植面积,不断进行品种改良。已引进了鸡尾葡萄柚、红美人、无籽椪柑等效益好的柑桔优新品种,已新发展种植4975亩。全区已创建省级柑桔精品园1个,市级柑桔精品园16个(要求50亩以上规模),发展标准化柑桔设施面积1590亩,培育柑桔家庭农场214个,淘汰三低桔园5万亩,流转桔园17913亩,改造低产低效桔园5万亩。

  (三)着力招商引资,推进项目落地

  引进了万亩桔海规划、柑桔田园综合体、中澳柑桔风情园,农法自然柑桔生态园、浙八味道地药材主题公园等投资上亿元农业大块头项目在我区落地实施。

  (四)依靠科技支撑,提升创新能力

  建立了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工程院邓秀新“院士工作站”,并引进了华中农大最新科研成果“无籽椪柑”,创建了衢州柑桔科技创新平台,获省科技厅立项,与浙江大学合作完成的《柑桔优质生产与贮藏物流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项目获2017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加快实施浙江省柑桔种质资源圃项目,建立柑桔种质收集、保存、鉴定和评价利用体系,目前共种植100亩引种国内外柑桔品种280个种质资源。

  (五)强化品牌建设,深化三产融合

  为提高柯城柑桔知名度,申报成功“衢州椪柑”证明商标公用品牌。举办了“中国衢州柑橘文化艺术节”、桔子音乐节、衢州椪柑网络拍卖会、柑橘农民画大赛等系列活动,进行橘子小镇品牌设计推广、文化推广。荣获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

  四、产业转型下步建议

  (一)加强土地流转,推动规模经营

  实践证明柑橘经营规模一旦达到与其劳动力和经营能力相匹配的合理水平,柑橘经营状况就会好转,柑橘收入就会增加并与非农就业收入相当。因此,适度规模经营是助推我市柑橘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从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中国台湾的实践来看,一个家庭农场30亩左右的桔园,其效率可达最大化。要积极引导现有橘园向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种植能手集中,组建连片20亩以上的柑橘生产规模场,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同时,要鼓励柑橘营销主体发展自己的基地或合作建设柑橘基地,促进柑橘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

  (二)加强主体培育,提高产业集聚

  一是引进规模经营主体。积极搭建招商平台,用以商招商方式,引入优质农旅项目集聚发展,提升产业战略地位,拓宽投融资渠道,优化PPP、EPC开发模式,重点引进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高大好的农旅项目,着力提升主体的竞争力,实现城乡环境再造和产业载体完善,形成农业发展新格局。二是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吸引乡贤和青年才俊回归兴业,全面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壮大一批新农人和农创客,开展生产合作、产销合作、信用合作,促进现代农业健康发展。三是提升经营主体。大力培育现代青年农场主,激发农村青年创造活力。加大职业农民的培训力度,重点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骨干、返乡创业大学生、中高职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和退伍军人,培育一批有思想、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素质高的高职业农民,切实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

  (三)加强品种引进,推广标准种植

  四川、重庆、广西等地的不知火、沃柑、茂谷柑等晚熟品种的兴起,椪柑的贮藏优势不断削弱,椪柑后市销售时间被压缩。消费者对品质要求不断提高,口味呈现精品化、多样化。因此,我们只有转变生产理念,推广差异化栽培,提高精品意识,才能适应市场变化。近几年通过试种,初步明确爱媛、沃柑、鸡尾葡萄柚、春香、春见等品种基本适合当地种植,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在设施栽培条件下,可扩大栽培面积。形成多元化品种格局,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在发展新品种过程中,一定要遵循试验、示范、推广的程序,避免一哄而起。将已经成熟的各项柑桔技术集成,大力推广三疏一改、有机肥替代化肥、桔园生草、地膜覆盖、节水灌溉、完熟栽培、绿色防控等技术,提高柑桔标准化水平。

  (四)加强模式创新,实现品牌化营销

  要建立“柑橘产业龙头企业+质量意识+品牌意识”的模式,即:“柑橘产业龙头企业(领军人)——职业农民——采用高品质完熟栽培技术——生产出极致的品质——支撑品牌营销——带动产业发展”。积极鼓励柑桔专业合作社、营销公司、出口企业参加国内外农产品推荐会、农博会,参加名牌柑桔评比,培育和保护知名品牌。按照“统一商业品牌、统一产品标识、统一标准体系、统一包装营销”的方式,开展商业品牌的宣传策划、营销设计、品牌建设和规范管理。通过“互联网+农业”,加大知名电商平台的柑桔商业品牌宣传力度,提高各类消费群体的品牌认可度,提升我区柑桔商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建设“重要窗口”,是总书记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我们必须扛起的责任担当。我们要把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一张蓝图绘到底,进一步坚定信心、形成合力、扎实推进,以全产业链、互联网+、数字化为新动能;以多元化拓展培育新业态;以标准化、品牌化提振产业新发展,使全区柑桔产业提升新的品质,焕发新的活力,切实当好“重要窗口”的建设者、维护者、展示者,为建设“活力新衢州、美丽大花园”,实现“发展高质量、治理现代化”,担负起我们的责任、使命和担当。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删稿流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版权声明:财会信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285701 蒙ICP备20001920号-1 

Copyright © 2016-2020 财会信报 All Rights Reserved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710号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