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区域

【加快落实“五大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安商亲商富商的通辽实践

时间:2025-08-28 17:25:23 来源:正北方网-《内蒙古日报》

  秋风漫卷北疆,通辽大地处处涌动勃发的力量。

  在奈曼旗,随着大沁他拉地区天然碱采矿权以68亿元挂牌成交,天然碱产业园区正式启动建设,也就此开启了通辽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的里程碑。

  在科尔沁区,蒙东高端重型基础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投资50亿元的13个新项目建设如火如荼。预计2026年全部达产后,将建成全国最大的陆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和高端重型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成为拉动区域经济的强劲引擎。

  招商引资势如破竹,重大项目百舸争流,见证了通辽以“闯新路、进中游”的拼搏姿态争先进位的坚实步伐。2025年上半年,全市招商引资项目引进国内到位资金200.54亿元,保持稳健态势。

  招商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也最能体现一个地区的吸引力。通辽正以务实创新实践诠释“通达辽阔、近悦远来”的深刻内涵。

  “信”迎远客来——

  动真碰硬除顽疾,打造招商引资“强磁场”

  招商引资说到底,拼的还是营商环境。营商环境的优化直接决定招商引资成效。

  2022年起,通辽市以打造全区营商环境标杆城市为目标,连续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攻坚年、争优年、创新年行动,营商环境排名实现了跨越攀升,相继上榜全国2023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城市、2024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最佳城市、优化营商环境先行实践城市。全市项目投资连续保持高速增长,有效带动了经济运行走出谷底、回归合理区间。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面对难啃的硬骨头,2025年,通辽市进一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巩固提升年行动,向执法混乱、涉企贪腐、司法不公、违约失信四种破坏营商环境的不正之风开刀,坚决铲除营商环境领域各类“毒瘤”。

  向执法混乱现象开刀——进行涉企执法全要素清单编制,清单之外一律不得开展检查。全面推行体检式监管、服务型执法,灵活落实首违不罚、公益减罚、以学抵罚。推行“无事不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坚决杜绝多头重复执法,让企业集中精力抓生产、谋发展。

  向涉企贪腐现象开刀——搭建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举报平台,确保企业诉求一键直达,对举报线索实行专人督办、限时办结、及时反馈。深入推进损害营商环境行为专项治理,对公职人员索贿受贿、吃拿卡要、恶意刁难、推诿扯皮等违纪违法问题一律从严查处。

  向司法不公现象开刀——强化涉企案件全流程监督,开展典型案件公众评查,公开典型案例和裁判文书,让司法过程晒在阳光下,有效杜绝“人情案”“关系案”。对久拖不决的涉企案件挂牌督办,让企业家增强信心、轻装上阵。

  向违约失信现象开刀——探索建立政务承诺清单制度,对招商引资协议、惠企政策兑现等事项实行清单化管理。对近年来符合国家规定的未兑现政策承诺进行专项督查,实现应兑尽兑,切实以政府诚信带动社会诚信。

  截至7月底,通过解决企业反映问题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256.08万元。通过监督贯通协调平台,分办全市涉及营商环境问题106件,完成整改88个。发现小过重罚、随意执法、任性执法等问题线索79条,全部整改完成。惠企政策未兑现事项完成整改28项,兑现金额622万元。

  动真碰硬除顽疾,让清正廉洁的公仆形象成为党员干部的普遍底色,让“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形象成为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最大底气,通辽市奋力打造招商引资“强磁场”。

  “诚”待近悦者——

  把脉开方直击痛点,助力企业“加速跑”

  企业“招得来”,还要“落得快”。

  8月11日,科左后旗总投资10亿元的通辽市盈通能源公司日处理2×240万方天然气液化项目施工现场,机械轰鸣、焊花飞溅。作为通辽市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预计2026年6月份投产达产后,年营销收入60亿元,年上缴税收约3.4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20人。

  “前期有项目专员一对一、手把手对接项目审批手续。尤其是五证连发审批模式,仅用一个工作日便完成了用地规划许可、工程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等手续,速度之快出乎意料,这为我们项目顺利实施‘抢’出了时间。”公司总经理王治国说。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环节多、链条长、耗时长,企业需要在多部门间“往返跑”、重复递交材料,严重制约项目落地速度和企业投资信心。

  直击企业痛点把脉开方,通辽市以全流程全周期“跟踪式”服务破解项目落地难题。

  创新推出“五证联发”审批模式,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协同联动,在一个工作日内并联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图审查合格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不动产权证五个核心开工许可证书,打造“拿地即开工”的极速审批新样板。

  同时配套“六零承诺”服务,在企业水、电、气、暖、信等市政公用服务报装环节,全面推行零申请、零时限、零材料、零环节、零跑腿、零收费服务模式,显著降低项目接入成本和等待时间。

  组建由市发改委、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自然资源局、住建局等部门骨干力量构成的工作专班,对全市544个重点项目实行“一项目一档案、一项目一专员”精准管理。项目专员提前梳理项目堵点难点,精准告知材料清单与流程节点,全程指导材料准备与系统填报,提供专业帮办代办服务。截至目前,共推动517个项目提前开复工,开复工率达95%。

  从“拼政策”转向“拼服务”,通辽市全力为重大项目落地建设按下“加速键”。

  “链”上谋长远——

  以“链”强“产”精准招商,地方企业同频共振

  在开鲁县,内蒙古玉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淀粉综合深加工二期年产25万吨赖氨酸项目建设正酣。该公司于2005年创立,依托开鲁县玉米种植优势,已经形成集玉米采购、淀粉产品研发、销售于一体的大型玉米深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27亿元。2025年,公司继续投入13亿元新建一条年产25万吨赖氨酸生产线,建成后将增加销售收入25亿元、利税1.2亿元。

  “公司在通辽深耕20年,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投入新的项目,除了良好的营商环境之外,看准的就是通辽完备的玉米深加工产业链。玉米原材料就地供应、生产出的产品就地消化,极大地降低企业要素成本。年产25万吨赖氨酸项目建成投产后,有11万吨就地销售,14万吨销往欧盟国家。”公司副总经理马正鹏说。

  企业留下来,如何才能发展得好?通辽市深谙一个道理:唯有新项目、新企业与地方产业基础、资源要素同频共振,才能实现互利共赢,源源不断促进经济发展。

  围绕以“链”强“产”工作思路,通辽市围绕新能源及装备制造、铝镍硅新材料、玉米生物等优势产业链,组建12个产业链招商协调服务专班,各旗县市区按照自身产业发展定位和转型升级需要,成立63个产业链招商专班,通过精准招商,实现延链、补链、强链,不仅为企业降本增效提供支撑,也有力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

  同时,通辽市致力于打造园区产业高地,着力完善三大绿色化工园区产业配套,精准对接引进绿色精细化工、绿色生物质化工项目,引导全市产业逐“绿”向“新”。

  据通辽市投资促进局统计,截至2025年6月底,通辽市新签约九大产业链项目175个、签约额999.57亿元,“链式”招商正在发生“裂变”效应。

  以“绿电铝之城”霍林郭勒市为例,2025年全市围绕产业发展方向新签约项目44个,计划总投资246.10亿元。“这些项目全部落地建成后,年产值将突破200亿元,可新增税收20亿元以上,解决就业3000人以上。届时,绿电铝产业基础将进一步完善,三产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链单一的现状将得到突破性转变。”霍林郭勒市副市长赵世进说。

  全力以赴拼经济、干字当头抓发展。从刀刃向内清除损害营商环境的“拦路虎”“绊脚石”,到“保姆式”服务助力企业“加速跑”,再到“链”上招商谋长远,通辽市不断增强招商引资的核心竞争力,让安商亲商富商在北疆大地变为生动的现实。(记者 霍晓庆)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删稿流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版权声明:财会信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285701 蒙ICP备20001920号-1 

Copyright © 2016-2020 财会信报 All Rights Reserved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710号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