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好势头!
01
内蒙古,发展势头很猛。
据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发布会消息,2024年以来,全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这意味着,内蒙古已经连续三年跑出发展加速度。
这个加速度,是内蒙古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往无前加油干结出的“果”。
2022年,提出“要有雄心壮志,树立加快发展、大抓发展的理念”,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2023年,明确“闯新路、进中游”的奋斗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居全国第3,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2024年,持续快速奔跑,五大任务212项年度重点工作全部完成,“六个工程”取得标志性成果,“内蒙古加快发展的势头扬起来了”。
内蒙古党委书记孙绍骋说:“内蒙古的发展势头好,不是凭空说出来的,而是有实实在在支撑的,发展前景可期。”
好势头,究竟从何而来?
图片来源:内蒙古日报
02
来自把准干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知之深、爱之切,亲自擘画战略蓝图、制定行动纲领,为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回顾近些年,内蒙古始终对标总书记的要求、党中央的部署,大干快干、苦干实干。
——立足实际,谋篇布局落子。
五大任务,是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任务,更是内蒙古必须担起的要责和重任。
完成好五大任务,如何布局落子?
实施“六个工程”、部署“六个行动”,都是关键性抓手。
每一个工程、每一个行动,都对准当前发展中的症结,找准制约发展的痛点难点,精准发力,扬优势、补短板。
从工程到行动,以抓工程项目的方式抓发展,靶向更明确,落子更精准,抓手更具体,责任更压实。
比如,节水行动。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农业节水灌溉、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城乡居民节约用水,哪个领域节水该干什么、怎么干,都作了安排。
目的很明确,就是着力解决发展受制于水、受困于水的难题。
图片来源:内蒙古日报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
——登高望远,融入发展大局。
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
内蒙古,内联八省、外接俄蒙,有20个对外开放口岸,全国3条中欧班列大通道有2条经这里出境。
如何加强联通,更好地融入全国、走向世界?
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树立“内蒙古地处边疆但并不边远”“开放向北着力但不局限于北”“深化区域合作也是开放”的理念,以解放的思想促进全域大开放:
对外,扩大同俄罗斯、蒙古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开放,好伙伴越来越多,朋友圈越扩越大。
对内,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东北三省等的交流合作,与全国大市场全面对接、深度融合。
区内,12个盟市立足各自资源优势,东中西部加强差异化协调发展。如,推动东部5盟市重振雄风,推动呼包鄂主动挑大梁。
2024年4月21日,一列中欧班列缓缓驶出二连浩特铁路口岸(无人机照片)。
——政策落地,用好国家支持。
内蒙古享有多重叠加的国家政策支持,特别是2023年,国务院出台支持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意见》,含金量高、针对性强。
2024年,以“政策落地工程”为抓手,抢抓《意见》出台的“窗口期”,趁热打铁,跑部进京,争取支持。
一年多来,推动国务院《意见》任务清单有效落实,189项重点任务按时序进度有力推进;推动44个国家部委、单位、企业出台落实《意见》配套政策49项……各项政策从“纸上”落到“地上”。
从纲举目张,到重点部署,再到集中攻坚,内蒙古扛重任、勇担当,以实打实的行动保障国家“五大安全”。
图片来源:新华财经客户端国内首个50万吨级电解水制氢耦合工业捕集的二氧化碳合成绿色甲醇项目,在阿拉善启动。
03
来自坚持为民的初心。
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发展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
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实践的题中之义。
如何答好为民考卷,更好凝聚起“闯新路、进中游”的磅礴力量?
——听民声。
群众最了解实际情况,也最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离基层越近,同群众越亲,越能了解群众的所急所盼、找准问题的症结难点、提出有针对性对策。
比如,全区103个旗县全面推行信访代办制,设立信访代办员、代办窗口,让“群众动嘴、干部跑腿”,把问题解决在“家门口”。
再比如,统筹推动“两代表一委员”常态化履职,代表委员“全天候”在群众身边,问需、问计、问效于民。
图片来源:“鄂尔多斯营商环境”微信公众号
——解民忧。
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是为民初心最直接的体现。
内蒙古补短板、解难题、兜底线,把涉及民生的小事办好、急事办稳、难事办成。
比如,在全域实施“温暖工程”,对热源、热网、热力站、住户等进行多轮全链条排查,找准供热不热“病根”,2024年528个项目在供暖季前全部按期完工,让居民“暖心”过“暖冬”。
比如,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开展“就业行动”,“引导企业就近就地用工”“同企业提前对接用人需求、开展订单式培养”“搞好就业组织和服务”……创造更多岗位和机会,解决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问题。
一件件“急难愁盼”的有效解决,其背后,是人民至上的为民情怀,也是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担当。
图片来源:“内蒙古教育”微信公众号
——聚民力。
内蒙古的发展,靠大家。在这片广袤大地上,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也是建设者。
比如,引导干部群众树牢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守望相助意识、爱党爱国意识,其中主人翁意识,就是要把内蒙古发展当成自家的事,把该担的责任担起来、该履行的义务履行好,有事一起干、有难一起担、成果一起享。
干群同心,大家拧成一股绳,定能把内蒙古的事情办好。
04
来自树立“超”的志气。
做大事,必先立大志。
内蒙古虽然是欠发达地区,但决不甘于人后,敢于树立赶超争先的雄心壮志。因为,我们有底气、有条件、有信心。
内蒙古,地域辽阔,资源富集,地下、地上、空中都是宝。
内蒙古,是国家的“粮仓”“肉库”“奶罐”“绒都”,有很好的发展基础。
如何赶超争先?就是要用好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抢抓发展机遇,坚持稳中求进、先立后破,加快发展、大抓发展。
图片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观念。
提出“七个摒弃”。其中,坚决摒弃“我不如人”的念头、“发展不用太急了”的想法,就是要破除制约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大步快跑,做大经济总量,闯进全国中游。
——明路径。
摆脱路径依赖,扬优势、锻长板、促转型、补短板,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生态状况,以绿色化为方向,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做好“煤头化尾”“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等文章,拉长产业链条,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抢风口。
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比如,抢占“双碳”风口,在科技创新上“突围”,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产业新赛道,在新能源领域“再造一个工业内蒙古”,点上争取实现“起跑就领先”。
另外,节约,是增长,也是发展。
内蒙古实施“五个大起底”行动,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资源粗放开发、低效利用、严重浪费等问题,摸清底数,有效盘活,真正让项目跑起来、土地用起来、资金活起来、工程续起来、资源动起来。
图片来源:内蒙古日报
05
来自创新“解”的思维。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奔着问题去、对着短板改,内蒙古敢担当、真作为。
——要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的自觉。
——静下心来研究解决问题。
——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学会运用市场的手段和机制的力量解难题、抓落实。
内蒙古党委书记孙绍骋多次强调,“要树立‘有解思维’和‘优解思维’”“敢于和困难问题叫板”“敢于从艰难险阻中找出路”。
问题所在,就是改革所向。向何处发力,在何处突破?就是要创新,打破常规、跳出条条框框限制。
比如,跳出治沙抓治沙,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这一创新型举措,不仅能多发绿电、多筹集资金,还能增加有效投资、扩大绿色版图、推动经济发展、增加群众收入,一举多得。
图片来源:奔腾融媒
比如,打破思维惯性,推进160个矿业权市场化出让,让更多有实力和具备规模的企业,参与矿业权市场化竞买。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抓住了改革重点,就能找到破解问题的支点,内蒙古以创新的精神、改革的方法,破除积弊、提质增效。
06
来自保持“拼”的劲头。
一个地区的发展,干部群众的状态和干劲是关键。
对内蒙古而言,“拼”,是不容忽视的关键词。
如何闯出新路、挺进中游?内蒙古拿出冲关夺隘的“拼劲”,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拼的是敢闯敢干。
良好的发展势头,离不开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
细化措施完善自治区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实施细则》、深入落实自治区容错纠错8条具体措施……给干部吃定心丸,解后顾之忧。
拼,内蒙古有锐气。
——拼的是紧抓快干。
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出来的辉煌,看准了就抓紧干。
犒赏“快马”,鞭打“慢牛”,深入开展“三多三少三慢”问题专项整治,持续推进“规范、精减、提速”……向时间要效果,向速度要效益。
拼,内蒙古有速度。
——拼的是真抓实干。
要发展,必须干字当头。
党员干部,带头干、冲在前,“一马当先”引领全社会“万马奔腾”,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任务再重不低头,条件再苦不退缩。
拼,内蒙古有担当。
07
好势头,来之不易。
这里,有“国之大者”的担当。
这里,有人民至上的情怀。
这里,有突破藩篱的果敢。
这里,有直面问题的勇气。
这里,有一往无前的拼劲。
好势头,扬起来了。
2025,我们乘势而上,再攀新高。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度排行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