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区域

政协委员王晓辉:传承+发展 用好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赋能乡村振兴

时间:2022-01-23 08:59:18 来源:北疆新闻网

  “农业文化遗产是农耕文明的活化石,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活教材,也是照亮世界农耕文明道路的一盏明灯,国家有关部门要对遗产地给予关心指导和帮助,特别要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两会”期间,自治区政协委员、敖汉旗政协副主席王晓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2012年8月,联合国粮农组织批准敖汉旗旱作农业系统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暨“世界旱作农业发源地”。几年来,敖汉旗充分利用这一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品牌,采取连续8年举办“世界小米起源与发展”国际会议、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发“敖汉小米,熬出中国味”广告等措施,持续做大做强小米产业。如今“敖汉小米”已成功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和央视“国家品牌计划”,荣获农业农村部“全国最受市场欢迎名优农产品”荣誉称号,“敖汉小米”的品牌市值保守估价超110亿元。“敖汉小米”已成为当地富民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顶梁柱。这是地方党委政府充分利用“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大力发展产业经济的成功案例。

  “中国杂粮出赤峰,绿色杂粮在敖汉” ,王晓辉讲到她的家乡敖汉旗,满脸欣慰。

  对于内蒙古自治区而言,我区有着悠久的草原文化、游牧文明和农耕历史,“农业文化”资源可谓十分丰富,并且以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生产的农畜产品都是绿色有机产品,这就为充分利用文化资源、绿色产品优势发展地方经济提供了绝佳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王晓辉建议,切实加强全区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利用工作,为全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增加新活力。首先要加强遗产地基础建设,国家要加大对遗产地的农田森林草原水利基本建设的支持力度,在坡改梯、节水灌溉、残次林更新改造、天然草原植被恢复等项目上予以政策倾斜,改善遗产地耕地、牧场、林分质量,提高优质农产品产出率。

  创新遗产地发展途径,抓住遗产地生态与文化优势,深入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潜在价值,大力发展与农牧业密切相关的第二产业,促进农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实施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积极发展特色、优质、生态、文化、休闲、功能、康养农业,发挥好农业发展、文化传承、生态保护有机融合的遗产地效应,并使之惠益于民、走向全国、影响世界。

  此外,要打造遗产地标志品牌,实施品牌战略,打造遗产地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推行标准化生产,把遗产地建设成凝结着文化和品质的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改善遗产地经营方式。充分利用小农户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优势,研究小农户与社会服务组织和大市场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业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记者张鑫、李姝廷、李艳红)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删稿流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版权声明:财会信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285701 蒙ICP备20001920号-1 

Copyright © 2016-2020 财会信报 All Rights Reserved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710号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