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红色信使”的“送信”之旅与“送信”之馆
2000余件红色藏品精心布置,免费向社会开放,展陈不定期更新……在千年古城浙江绍兴一隅,一座红色藏品馆逐渐被人熟知。馆主陈晓华不断投入重金,把一件件藏品从各地小心收集回家。
陈晓华称自己为“红色信使”——“我觉得自己在向社会传递一封信,这封信从100年前就开始写起。”
这个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展馆,是绍兴第一家民营非营利红色藏品馆,开放一年多来,已免费接待参观者两万余人。
红色种子
“60后”陈晓华从小就爱听长辈们讲革命故事。常常和伙伴们把红色英雄人物当作“偶像”,地上墙边、干草垛前,大伙儿照着听闻扮演故事里的角色,一遍遍回忆和“演练”。
13岁时,陈晓华辍学务农。18岁赶上部队征兵,想要报效祖国的陈晓华毫不犹豫应征入伍。退役后,他靠着在部队学到的驾驶本领,在村里办驾校,之后下海经商,成为一名企业家。商海浪潮中,他将部队管理经验运用在企业里,像连长关爱士兵一样关爱员工,企业氛围和睦,业绩蒸蒸日上。
总结创业成功的经验,陈晓华认为这要归结于国家提供的“可能性”。“如果没有部队,我不会学到本领,我可能永远是一个农民;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政策,我可能还在村里开车;现在我始终想做一点事情来回馈社会。这期间我资助过很多孩子,捐过很多次款,但总觉得还差点什么。”
与国外留学的儿子看新闻、交谈时,二人经常产生争执。逐渐地,陈晓华发现两代人的想法存在很大的差异——接受西式教育的孩子对西方文化比较亲近,却对自己国家的党史和国情了解甚少。他想告诉现在的年轻人我们国家和党的伟大,却又无能为力。
机会来自2017年。为响应党和政府号召,陈晓华的企业腾笼换鸟,转型为一座文创园。文创园如何搞文化?陈晓华动起脑筋:“如果我办一个红色展馆,就能让更多孩子了解党史、国史,这个影响面可就大了!”
掀开“红盖头”
陈晓华兴奋地向家人宣布这一决定,却遭到了周围的反对。文创园离商圈不远,周边居民很多,不收门票办展览,那不是赔钱吗?凭一己之力,零星收藏,能支撑得起展示馆吗?家人和朋友的质疑让陈晓华产生动摇。
“说我傻的,说办不起来的都有,当时我的想法确实也比较简单,以为多投一点钱,出了场地就能办起来,做起来才发现不是这样。但我还是想搞展馆。”陈晓华说。
做收藏学问颇多,建立红色藏品馆更是面对诸多专业门槛、史实考据等问题,对“半路出家”的陈晓华而言困难重重。到哪里搜罗藏品?每个时期有哪些藏品能表现那段历史?如何鉴别藏品的真伪?面对这些问题,陈晓华又一次拿出当年创业的热情,在近知天命之年回到那段“青春岁月”。
“中间不是没想过放弃,但筹备展馆的过程确实给了我很多感动,这些成为我坚持的动力。”陈晓华回忆起曾去上海专程拜访全国著名红色收藏家吕焕皋先生的经历:吕先生白发苍苍却充满热情,对红色藏品和党史如数家珍,在身体不便、说话不顺时,仍鼓励他坚持做下去的神态,犹在眼前。
一年多时间里,陈晓华自学中国近现代史,阅读文物鉴赏类读物,多次走访江西、上海、嘉兴等地,还请来地方党史研究室专家,反复打磨布展文字,拆除重布30余次,只为精准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自学过程中,陈晓华越学越感到“无知”,越探讨越发觉其中趣味无穷。
“党史不容有错,所以做展馆时我都记不清拜访了多少人,去了多少地方。每次和各地老师交流完都很有收获,就这样从零开始,慢慢入行。”临开馆时特别忙,一边布展,一边想再多收集些藏品,但这是他给党的一份生日礼物,丝毫不敢怠慢。
2019年6月28日,绍兴市首家民间红色藏品馆开馆。前一天晚上,陈晓华激动得彻夜难眠。“揭完牌大家参观完我的馆,我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下来。”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土地革命及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6个主题展内,那些带着历史印记的藏品,就像一位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向来者讲述着远去的故事。
赤诚“红心”
一座公共展馆,为大众的共同记忆提供了一个存放之处。
一位年轻母亲没有请展馆讲解员,而是自己为孩子讲述党的故事,“我出生在改革开放后,但如今的生活都与党和我所成长的时代有关,我想把我的感受讲给孩子听,让他了解自己的来处。”
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党员在一幅油画前流下泪来,他看到画中的场景似曾亲历。学生们对百年革命历史看得入神……这些是陈晓华最喜欢看到的瞬间。
陈晓华的儿子也从最初的不屑转为支持,常带同学和朋友来这里。琳琅满目的红章、样式各异的画册报刊、锈迹斑斑的老物件,他也能如数家珍。有一次,他听到儿子对朋友说:“我真佩服我爸那一代人的家国情怀。”那一刻,他知道儿子理解了他那颗赤诚的“红心”。
“对我来说,传播红色文化已成了一种社会责任和理想信念。”妻子为他算过一笔账,仅展馆的日常维护,讲解员工资、保洁费和电费,每年就要投入二三十万元。但陈晓华还是坚持把这个展馆免费办下去,并打算不断扩大和更新。
“这个投入看似没有产出,但是它产生的社会效益是无价的,我想让更多人特别是年青一代不忘历史,铭记那段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历程。”陈晓华说。
去年,他自筹经费成立“红色收藏专委会”,红色收藏爱好者慕名而来,人数从7人增加到25人。这些红色收藏爱好者也在不断增添红色藏品馆里的物件。
陈晓华计划今年办一场大型红色藏品展。他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厚厚的党史资料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革命战争年代布告、军功章、纪念章、红色宣传画报、早期武器等物件的收集情况。他还打算把馆内剩余场所利用起来,做一个军史馆,加入VR、AR等技术。“比如能让观众体验飞夺泸定桥的场景,年轻人尤其是小朋友可能会更感兴趣,也更有教育意义。”
在“送信”的旅程中,他一直乐此不疲。他说:“人的一生总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我的精神在不断学习传播党史中永远年轻。”(记者郑梦雨)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度排行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