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之滨的数字蝶变:日照以产业互联网激活传统产业新动能
数字经济浪潮奔涌,当一线城市角逐算力高地时,一座黄海之滨的四线城市正以另一种姿态书写答卷。从塑化产业的全链条数字化改造,到洗护服务的智能化升级,山东日照市——这座因港而兴的城市,正以产业互联网为钥,打开传统产业集群的数字化之门。
日照以“小切口”撬动“大变革”,成为观察中国产业互联网下沉发展的鲜活样本。日照的实践印证着:数字经济的生命力,在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交融;产业互联网的价值,在于让每一个行业细胞都能共享数字红利。
数实融合:从“产业集群”到“数字生态”
在日照市东港区的一座现代化大楼内,数据正以每秒数万次的频率流动,勾勒出这座城市的数字图谱:大宗商品的交易动态、智能工厂的生产指标、智慧农业基地的运营数据……这里是日照产业互联网总部基地——全国首个精准定位产业互联网赛道、集“政产学研用”于一体的数字经济新园区,是日照数字经济的“神经中枢”,也是“市区一体”推动产业互联网发展的具象载体。
作为全国首批“千兆城市”,日照已建成5G基站超1万个,数字基建的“毛细血管”早已深入产业肌理。率先启动“数据管理贯标推广行动”,2023、2024年连续两年日照获评山东省DCMM贯标先进区域。全市现有5个省级“产业大脑”试点,14个省级数字化园区,数字产业集聚度全省第五,5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164.33亿元。亮眼成绩的背后,产业互联网的渗透功不可没。
这座城市以港口经济为锚点,以产业集群为土壤,将“产业互联网总部基地” 作为核心载体,形成了“平台赋能+园区集聚+数据驱动”的独特模式。截至目前,日照已对接全国数百家产业互联网平台,落地20余家头部企业,在钢铁、塑化、物流等领域培育出多个百亿级数字产业集群。“日照的实践证明,产业互联网不是一线城市的‘专利’,四线城市同样能走出特色路径。”中国信息协会会长王金平表示。
政策的精准滴灌让转型更有底气。《日照市数字经济加速倍增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等文件构建起“顶层设计+资金池+生态链”的支撑体系。在这里,数据不再是抽象的代码,而是能抵押、可流通的“数字资产”,为传统产业集群注入新动能。
从“原料流通”到“生态重构”的产业革命
一台台智能注塑机正根据云端指令调整参数,原材料从入库到生产全流程由数字系统调度——这是在日照东港区的精密注塑产业基地,聚塑云打造的“智慧工厂”场景。
“传统塑化行业存在区域壁垒和供应链低效两大痛点,而产业互联网的核心是‘破界’与‘增效’。”聚塑云相关负责人介绍。平台通过“线上交易+线下前置仓”模式,将分散的塑料原料需求集中采购,再通过分布在日照、临沂等地的仓储网络实现48小时配送,降低物流成本30%。同时,平台积累的海量交易数据形成产业数据库,反向指导新材料研发。2024年,聚塑云营收达85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超115%。
2018年落户日照时,聚塑云还是聚焦原料集采的小平台;如今,已成长为服务2.5万家企业、年交易规模85亿元的产业互联网头部玩家。
聚塑云破局的密码,藏在“平台+工厂+园区+投资”四维融合的生态里:聚塑云不仅提供塑料原料的在线交易,更打造了一个“一站式采购服务平台”,让下游制品企业能便捷地采购所有原辅材料和配件。同时,平台利用规模效应进行原材料集采。这种模式下每吨采购成本降低30-50元;聚塑云联合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成立新材料联合研究中心,建成新材料中试生产基地;规划建设多个“智慧产业园区”,重点引进医疗器械、汽车配件、电子3C等细分领域的国内外领军企业,构建全园区智能化生产、智慧化运营的崭新生态场景;为所有入园的工厂企业提供综合化的资源服务,包括:产业链服务、政务服务窗口、第三方服务(跨境电商、法务、财税、人力资源、环保、安全和质量体系认证等)以及园区基金。
这是聚塑云“扎根中小微企业、从基础数字化切入”的生动实践,这种“数据驱动研产”的模式,正是日照“数实融合”的典型注脚。这恰恰印证了产业互联网的科学发展方向——必须向上延伸创新、向下扎根产业、向深处拓展。
传统服务业的“数字焕新”
智能分拣系统按污渍类型分配,20道标准工序已通过CERCLEAN(洗涤业国际标准化运营体系)认证,从下单到交付快至24小时。在衣锦浣香的智慧洗护工厂,一件羽绒服的洗护全程堪称“数字范本”。
这家从日照走出的企业,已在全国布局327座智慧工厂,覆盖352个城市、5亿人口,成为30余个高端服饰品牌的指定服务商。同时,公司与京东、顺丰、中通大网物流及顺丰同城急送同城物流展开了多维度融合的数字服务体系,在行业内率先完成全国洗护交付能力,实现互寄互通、异地取送。
衣锦浣香的创新核心在于用数字破解服务业“分散化”痛点:接入200余个线上平台、联动30余万个智能快递柜,构建“线上下单-中央工厂-无接触交付”闭环;自主研发的SaaS系统让洗护效率大大提升。更关键的是,公司参与制定9项行业标准,让“日照标准”成为服务业数字化的标杆,印证了产业互联网“从规范中谋发展”的深层逻辑。
服务业数字化的关键,是把分散的需求聚集成规模效应,再用标准输出复制能力。正如中国信息协会产业互联网分会所推动的,日照通过支持衣锦浣香等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已形成“企业创新+协会赋能+标准引领”的良性循环,让传统服务业在数字化浪潮中焕发新生。
产业互联网的生命力在于“扎根实体”
从聚塑云的“塑化产业大脑”到衣锦浣香的“洗护数字网络”,从日照港的智能调度到数据要素的资产化探索,这座城市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朴素道理:产业互联网的价值,不是颠覆传统产业,而是用数字技术激活其内在潜力;数字经济的深度,不在于平台的规模,而在于对中小微企业的赋能能力。
正如王金平所言,日照“以小见大,有望从‘山东日照’走向‘中国日照’‘世界日照’”。这份潜力的背后,是“政策赋能+平台支撑+企业实践”的协同生态:中国信息协会推动的标准制定、赛事交流为其链接全国资源;地方政府构建的政策体系为创新容错试错;企业扎根产业痛点的探索让数字技术真正落地。
黄海潮涌,数字帆扬。当数字技术真正扎根产业肌理,当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实体土壤,每一座城市都能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坐标。日照的探索为全国同类城市提供了重要启示:唯有将产业互联网深深植入本地经济肌理,让数字技术服务于实体产业的提质增效,才能真正释放数字经济的磅礴动能,让数字红利真正惠及千行百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于琦)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度排行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