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省农信社改革提速:从风险化解到机制重构的乡村金融突围战
本报记者杨世平 2025年3月,江西农商联合银行副行长提名公示与河南农商银行正式开业的消息相继落地,标志着新一轮农信社改革进入攻坚期。据不完全统计,河南、江西、江苏等10省份的改革方案已获批或实施,涉及资产规模超12万亿元,一场以“风险化解+机制重构”为核心的乡村金融变革正在全国铺开。
改革提速:从“省联社”到“万亿银行”的蝶变
此次改革的导火索,源于省联社“行政化管理”与农商行“市场化发展”的深层矛盾。2025年1月,江西农商联合银行获批筹建,通过“省级平台+县域法人”模式,将原省联社改制为持牌金融企业,实现从“管理机关”到“服务平台”的转型。
改革路径的分化,折射出“一省一策”的现实考量。数据显示,已改制的省级农商行平均不良率较改革前下降1.2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提升2.5个百分点,风险抵御能力显著增强。
化险攻坚:不良处置与资本补血的双线作战
风险化解是改革的首要任务。监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农信系统不良贷款率降至3.2%,较2020年峰值下降1.8个百分点,但部分西部省份仍高于5%,化险压力犹存。
资本补充机制的创新成为关键。江西农商联合银行引入省财政与省属国企注资,注册资本达80亿元。这种“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模式,既避免了行政摊派,又为市场化运作奠定基础。
机制重构:从“管企业”到“管资本”的治理革命
改革的核心是理顺权责关系。监管部门明确,省级农商联合银行的职能将聚焦“行业服务、资金清算、风险处置”,不再干预县域行社的人事任免与业务经营。
股权结构的优化同步推进。2024年已改制的农商行董事会中,独立董事占比平均达35%,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挑战与未来:在规模扩张中坚守“支农支小”定位
改革并非坦途。数据显示,已改制的省级农商行涉农贷款占比平均为 58%,较改革前下降 3 个百分点,引发 “做大做强还是做精做专” 的争议。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 “坚守支农支小定位”,多地已出台配套措施。
未来,改革将向纵深推进。正如金融监管总局所强调,农信改革不是“为整合而整合”,而是要构建“小而美、精而优”的乡村金融生态。这场始于风险化解的改革,正在书写乡村振兴的金融新篇。
热度排行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