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观点

熊燕斌:瞄准转型发展靶心,建设一个现代化“能源绿都、塞上明珠”

时间:2021-08-14 14:14:10 来源:新华网

  为破解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矛盾,能源大市朔州市坚定不移转型、咬紧牙关转型,正在致力于建设一个现代化的“能源绿都、塞上明珠”。朔州市委书记熊燕斌近日做客新华访谈·山西新路特别访谈,讲述历史有根、人文有脉、精神有魂、区位有势、发展有劲的朔州市如何瞄准高质量高速度转型发展这个靶心,努力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社会治理等全面转型升级中走在前列,不断开创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结合山西转型发展要求和朔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朔州市确定了怎样的发展路径?又如何将“转型发展”贯穿始终的?

  朔州市委在准确把握党中央决策、省委部署和市情实际基础上,确定了“123321”工作思路。

  山西大地上正在进行一场大的“战役”,每个市在“战役”中需要以战略的眼光去看待局域的发展;同时要立足于每个地方的发展去促进这场“战役”全局胜利,要服从全省的战略。怎么样把地方的工作思路、方案稳稳地落实在总体思路和要求之下?这对于地方的党政领导来说,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朔州市委在准确把握党中央决策、省委部署和市情实际基础上,确定了“123321”工作思路。

  第一个“1”是贯穿“一条主线”,即高质量高速度转型发展。

  朔州市委市政府在把握朔州发展整体脉络和发展方向的过程中,首先要把握中央和省委提出的战略部署。怎么样蹚出一条转型发展新路,这是我们最关注的。所以,高质量、高速度转型发展必须是一条主线。这是我们在制定工作思路时,首先必须贯彻的。

  第一个“2”是精准“两个定位”,即呼应太原都市圈龙头昂起的北翼成员、服务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地。

  朔州作为晋北的一个重要区域成员,必须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朔州要服从于山西,同时还要跳出山西、放眼全国,就是要立足全局谋一域、发展一域促全局,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朔州在全国各城市的发展中是怎样的定位?我们明确了两个定位:一个是呼应太原都市圈龙头昂起的重要的北翼成员,另一个是服务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地。

  第一个“3”是践行“三新要求”,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朔州和山西一样、和全国一样,现在就是处在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又是“十四五”规划开局的第一个年头。在这个新发展阶段,我们如何运用好新发展理念?这个新发展理念不再是把煤挖好、卖好、换好钱,来固化一些传统产业,而是要在稳定好煤的基础上,做好超越、延伸工作。所以这个新发展理念,就是要聚焦六新,用六新的理念去创新——未来创新、发展创新,把整个工作串起来;就是要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共同富裕、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六新”突破为着力点,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做强产业链和供应链。

  另外就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就是未来50年、100年之后,我们以及后来的人要给朔州一个怎样的新局面,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课题,也是当下必须要谋划、实践、推动落地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个“3”是提升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单位创建水平。

  就是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强化治理支撑转型发展,依靠发展提升治理水平,为高质量高速度转型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这里,我想单独讲一下“零事故”。经过这么多年的现代化、标准化、智能化改造提升,我们一直致力于建立现代化矿山、矿井,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实现零事故,不仅是要层层压实责任,还要将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贯穿其中、充实其中。有了这个基础支撑,才有可能与人的主观能动性、高科技的时代相呼应。

  第二个“2”是深化“两大战略”,即生态立市、稳煤促新发展战略。

  生态立市和稳煤促新,这两大战略在朔州的实践中得到了印证。朔州作为右玉精神的诞生地,生动地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已经完全改变了朔州以往风沙肆虐的状态,所以生态在全体朔州人民心中分量非常重。稳煤促新,与高质量高速度转型发展也有很密切的关系。

  稳煤促新,首先在稳,得把传统资源优势稳定、巩固好。促新,这个新体现在哪里?就体现在延伸、体现在超越。我们要把传统化石能源通过高效、绿色、低碳、清洁使用吃干榨尽,附加值要利用起来、挖掘出来;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延伸它的高附加值产业。

  第二个“1”是致力于建设一个现代化的能源绿都、塞上明珠。

  这是我们的理想,也是省委赋予我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奋斗目标。“能源绿都”承载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使命要求,指引朔州从“能源大市”向“能源强市”迈进,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迈进,向现代化的能源之城迈进。“塞上明珠”则是描绘了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画卷,赋予了朔州这座城市更加丰富的内涵。朔州市要在绿色能源这个行业、领域内,努力实现在全国处于领军地位,甚至在国际上也要走在领军地位。

  这是整个“123321”的工作思路。一方面是一个形成的过程,另一个方面,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我们信心非常足。

  建设一个现代化的“能源绿都、塞上明珠”,是朔州市实现全面转型的奋斗目标。如何理解“能源绿都”与高质量高速度转型的关系?

  把高质量和高速度统筹起来、兼顾起来,与一个地方的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相得益彰的。

  发展不能脱离当地的资源禀赋。如果去重新走另外一条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持续的,当地的资源禀赋一定要用好。

  朔州是一个能源大市,能源是朔州转型的基础。全市现有煤矿65座,先进产能占比91%,煤炭生产、洗选、发运能力均超2亿吨。全市已并网发电和在建电厂总装机容量近2000万千瓦,2020年发电500亿度、外送400亿度。立足这样一种现状,我们对于传统产业的重点就是以技术创新和规模化手段进行改造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转型赢得时间和空间,这就是能源绿都的内涵。

  任何事情必须要回归到它的本质。高质量,用我们老百姓的话说是“不能太急”;高速度,用老百姓的话讲是“不能太慢”。这就是所谓“急不得,也慢不得”。如果太急,可能会影响高质量,太慢又影响高速度。只有把急和慢、把高质量和高速度统筹起来、兼顾起来,才能与一个地方的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相得益彰。

  我很高兴地告诉大家,我们正在和深圳氢蓝时代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这个公司是氢能源产业联盟企业的一个头部企业。氢蓝时代有一个很关键、领先的技术就是由煤电制氢,这和我们当地的煤电资源优势是高度吻合、高度契合的,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

  另外,我们现在正在做能源互联网展示馆,其实是在做一个模型。通过这个模型展示,能源是怎么通过互联网的功能,减少浪费,集约利用,改变高排放、高污染的局面。实际上,能源互联网就是在“双碳”目标的前提下做的一层架构。

  不管是稳定控制传统化石能源,还是发展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包括氢能,以及围绕风、光、氢打造的储能产业,都是能源互联网体系里的一个环节。这些环节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还有亟需攻克的重点和难点。谁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走在前面,谁就占据了能源行业、能源革命的高地。所以,我们既特别期待,同样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朔州是能源互联网的三个试点城市之一。我们提出了“一委一室一院一园”规划,要把能源互联网专家学术委员会的院士和科学家集中到这个平台上,重点攻克难关。另外,我们要把储能技术与装备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建立起来,能源互联网示范园区也要建立起来,由点到面推进。

  “十四五”时期,朔州市要在“生态立市、稳煤促新”两大战略既有成效的基础上,全力实施好“八大行动计划”。在“促新”方面,朔州市将如何聚焦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聚焦“六新”突破,培育壮大转型发展产业链?

  聚焦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在稳定、巩固、延伸、超越上做文章,不断打造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促新”是创造未来,就是要着眼绿色低碳发展,聚焦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在稳定、巩固、延伸、超越上做文章,不断打造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我们提出要重点实施“十百千亿”工程行动计划,目的就是打造千亿级的新能源一体化产业链,百亿级的陶瓷、文旅康养、储能、高端装备制造、碳基新材料、医药、乳业、肉业、粮油果蔬药茶工贸产业链,形成业态完备、创新要素集聚的十大产业集群。

  十百千亿工程重点就是落脚在产业链上。每一个项目不是孤立的、独立的,一定是在产业链上。我举个例子,像牛羊的养殖,前端是有牧草的种植,然后才有后续的乳业,才有加工业,就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优势进一步发挥作用,让大家能在工作思路上重视产业链、产业集群的概念。

  朔州的陶瓷也是一个重要产业,从业工人有5万人,可以与煤电产业的从业工人队伍相媲美。朔州的陶瓷历史源远流长,怀仁窑可以追溯到1300多年以前。朔州的陶瓷发展到现在与应有的地位还不相称。所以陶瓷产业的发展必须赋予新的内容,特别是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一方面。

  围绕着朔州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我们与景德镇建立了密切、友好的合作关系。不仅是朔州和景德镇结为友好城市,特别是在陶瓷产业的发展上,更多地对接景德镇知名、有实力、有市场、高端的陶瓷企业。双方互动交流已经很密切,几个重点企业现在已经形成了合作关系。

  我们的目标是要把朔州有着丰富资源的,人数多、技能好的这支陶瓷产业工人队伍与应有的地位相匹配,要把陶瓷产业产值从现在每年30—40亿元左右,升级到百亿级的陶瓷产业链条,从而使千亿级的新能源产业,百亿级的文旅产业,百亿级的乳业、肉业、粮油、蔬果、药茶、工贸产业链有效衔接起来、顺畅起来,围绕着十百千亿工程,做好“十四五”的产业发展工作。

  朔州市是山西省“一主三副六市域中心”布局的重要成员,也是打造服务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电力外送基地、重要水源地和坚固生态屏障,这是地理定位,更是发展定位。那么,朔州市将如何把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把高铁、航空、高速公路路网、旅游公路路网等有效支撑元素完善以后,就是朔州从量变到质变的腾飞之日。

  朔州要发展,首先要明确自身在全省一盘棋、全国大格局中的位置。当前,随着集大原高铁和朔州机场全面开工,通航机场规划建设,跨市域高速和干线公路、旅游公路建设加快推进,朔州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到2022年底就能够融入京津冀三小时交通圈,区位优势将进一步显现。

  朔州作为华北地区重要的电力外送基地,每年发电量接近500亿度,将近400亿度是输送出去,而且大部分是供应华北地区。在朔州有两条特高压通道,一条是往南,一条就是往华北。这是朔州作为能源大市所作出的贡献。

  另外,桑干河是朔州的母亲河。桑干河流经朔州,再到永定河,也为北京送去了一江清水。朔州在保护生态、保护桑干河源头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无论是政府的投入、老百姓的配合,还是几十年来的植树造林,都为源头的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贡献。所以这又是朔州作为服务于京津冀一体化的、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一个重要作用。

  这里还有几个重要的支撑。集大原高铁已全面开工。这条高铁通车以后,朔州一方面融入到北京的三小时高铁交通圈;另一个方面,到太原再南下,也融入了大的交通动脉。另外,朔州机场的建设也全面开工,应该在2023年能够通航。

  朔州把高铁、航空、高速公路路网、旅游公路路网,这些有效的支撑元素完善以后,也是朔州从量变到质变的腾飞之日。基于此,我们更有信心实现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的转化。

  在坚持生态保护、文物保护优先的前提下,朔州市如何充分利用丰富的生态、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旅产业破题开新局?

  围绕文旅产业发展提出了“一核一园一带一路”八个字。

  朔州大地上有很多文化遗迹,怎么看待它,怎么保护它,怎么利用好它?我们围绕文旅产业发展提出了“一核一园一带一路”八个字。“一核”就是围绕中心城区核心首位度提升。一个地方的发展要把城市功能,特别是城市的核心区位凸显出来。核心建成区要形成密集的人口聚集,包括各种业态,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商业业态、文化娱乐体育设施等。只有把核心建成区、核心首位度提升上来,才能形成人口聚集,才有外溢带动作用。但是,必须首先是集聚,再次是辐射、带动。

  为什么要讲这个“一核”呢?我们现在的城市建设、城市发展一定程度上还有一种“摊大饼”的现象,造成了人口居住分散。而且,我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冬天时间特别长,集中供热跟不上,散煤燃烧现象也比较严重,一定程度上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另外,社会治安、社会管理也有一定难度。所以我们必须把核心首位度、城市中心聚集起来。

  “一园”就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阴的广武明长城、汉墓群已经列入第一批国家长城文化公园的建设名录。既然有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我们就必须把它作为文旅融合发展的龙头。

  “一带”是指桑干河生态经济带。桑干河流域面积占朔州全域面积的70%,产业布局大约也有70%分布在桑干河流域。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桑干河生态经济带既要把生态做好,也要把沿线的产业布局做好。一方面,围绕着生态,我们要保障母亲河源远流长,另一方面还要保障首都的清洁用水。因水而建、因水而居、因水而发展,有水的地方产业布局更好发展。

  “一路”就是朔州境内的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有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这个“龙头”,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就是作为一个“龙身”、一条纽带。“龙头”起来了,纽带“龙身”也起来了,全域范围内景区景点、历史遗存、民宿风貌等,就可以像串珍珠一样串起来。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乡村振兴全面推进,都可以通过这个纽带联系起来。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在朔州境内干线是580公里,建成以后加上1000公里的路网,有点、有线、有面,可以把文旅融合发展推向一个发展高地。

  在文物保护利用方面,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以应县木塔为例,应县木塔是世界三大奇塔之一。怎样保护好木塔?怎样利用好木塔?怎样让木塔历经千年再耀千年?这是我们在这个时代一定要回答的问题。

  我们提出来的口号就是“千年木塔再耀千年”。我们首先是要解决好木塔在保护修缮过程中,各种方案的比选。这项工作是在国家文物局、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的主导下开展的。

  朔州围绕修缮、保护、利用也做了工作。今年朔州就要举办首届东方传统木结构学术交流会,这是一个国际性的学术交流会。我们呼吁更多的专家学者,引起对木塔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把方方面面,包括国际上的力量都能够加入进来。

  另外,围绕木塔保护利用,朔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木结构建筑之乡”。人们到这来了,不仅是看木塔,在这里能看到世界各地的经典、传统木结构,让木塔在新时代起到引领作用、带动作用,也是一个新的亮点。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删稿流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版权声明:财会信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285701 蒙ICP备20001920号-1 

Copyright © 2016-2020 财会信报 All Rights Reserved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710号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