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内需 下功夫激活消费这个最大变量
要客观看待消费滞后的原因,特别是疫情因素对服务消费的影响。一旦全球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服务消费即会得到充分释放。同时,在消费复苏过程中,也催生出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对恢复内需起到了积极拉动作用。在出口、投资快速复苏的情况下,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变量,同时也是最具潜力的增量。从这个意义上看,稳内需、促消费仍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经济增速年内首次转正、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首次转正、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速首次转正……在最新公布的前三季度主要经济数据中,“转正”可谓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之一,不仅折射出中国经济稳步复苏的强劲态势,也进一步强化了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
这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不仅让疲弱的世界经济为之一振,也赢得了国际舆论的广泛赞誉。不过,在出口、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创下年内新高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作为经济压舱石和稳定器的消费却相对滞后,甚至拖了经济增长的后腿。
数据显示,在二季度3.2%的GDP同比增速中,投资贡献了约5个百分点,净出口贡献了0.5个百分点,但消费拖累了2.4个百分点。即便是在前三季度经济整体实现正增长的情况下,消费同比增速仍为-7.2%。由此引发了不少市场人士的担忧:消费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还行得通吗?未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还能发挥出来吗?
回答上述疑问,首先要客观看待消费滞后的原因。通常情况下,消费可分为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两大类。从消费数据看,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我国实物消费变化与经济波动保持大致同步,但对疫情防控举措更为敏感的服务消费出现了大幅下降,成为导致消费总体滞后的最主要因素。换句话说,消费复苏的快慢,很大程度要受制于服务消费的复苏进程。
需要指出的是,服务消费复苏滞后于实物消费也是一个全球现象,一旦全球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服务消费即会得到充分释放。与此同时,在消费复苏过程中,也催生出许多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不仅有效对冲了疫情影响,也对恢复内需起到了积极拉动作用。
目前,我国已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新阶段,在出口、投资快速复苏的情况下,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变量,同时也是最具潜力的增量。从这个意义上看,稳内需、促消费仍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释放消费潜力,关键在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格局决定了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要通过优化调整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结构,让收入分配更多地向居民倾斜,不断提升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购买力。疫情期间,各地探索采取发放消费券、增加临时价格补贴等方式稳消费,短期内有一定效果,但从长远看,仍需加快构建提升居民购买力的长效机制。
释放消费潜力,要强调从供给端持续发力。有效供给不足是影响我国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要通过提高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不断满足居民消费的升级需求。比如,我国在教育、养老、医疗等领域的供给还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一方面需要通过深化改革,不断破除发展的制度障碍,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扩大有效投资,加快补齐消费软硬短板,在稳定重点领域消费的同时,不断挖掘消费新增长点,推动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
释放消费潜力,还要大力推动新型消费发展。近日,国办印发了《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包括在线教育、互联网健康医疗、新零售等在内的新型消费发展方向和政策举措。事实上,在疫情期间,上述新业态新模式已经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
当然,发展新型消费,并不意味着放弃传统消费,而是要在继续做大做强传统消费业态的同时,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联动,推动线上线下加速融合、新型消费与传统消费协同共进,拉动经济更快复苏、更好增长。
需要强调的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主要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不仅不能变,还要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更有作为。令人欣慰的是,针对当前消费领域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包括鼓励老旧汽车置换、推动家电更新消费、发展住房租赁消费等新一轮政策举措正陆续出台实施,针对农村消费这一薄弱环节的数字化、标准化、产业化改造也已启动。我们相信,一个梯次发展、衔接互动、优势互补的多层级消费格局,将助力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
热度排行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