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正青春丨杨阳:攻坚污染防治 守护美丽长江
21年驻守长江岸,用智慧创新船舶污染物处置,用热爱守护一江碧水。今天的《奋斗者·正青春》,我们就来认识重庆海事局朝天门海事处江北嘴海巡执法大队副队长杨阳。
她在全国率先提出船舶水污染物“零排放”理念,破解了长江船舶污染防治历史性难题,为长江生态保护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在重庆中窑锚地,数十艘货轮正在等待卸货。杨阳和同事们沿着漆黑的悬梯,进入舱底,查看生活污水贮存柜上的液位计是否正常,检查有没有管网直通舷外、直排进江里。
为了摸清船舶污染物排放的真实情况,钻入又脏又臭的底舱,穿梭在布满复杂管网通道中,与污垢为伍、与缺氧对抗,这些对杨阳和同事们来说都是家常便饭。
重庆海事局朝天门海事处江北嘴海巡执法大队副队长 杨阳:防污染现场检查这一块,它要下舱,你可以看我们安全帽上的这印子,都是我们下去的时候磕的,就是整个执法环境,这些(困难)都是能够克服的。
2001年,杨阳进入重庆海事局工作。从小生活在长江边,如今,防治污染,守护长江成了杨阳工作的重点。在工作中,杨阳发现我国内河船舶惯用的“达标排放”处理方式,给实际执法监管造成了很大困难。
重庆海事局朝天门海事处江北嘴海巡执法大队副队长 杨阳:“达标排放”就是说我们船上的污染物,通过一个处理设备把它处理以后,达到国家的相关标准以后,再排进长江。那么在这个设备运行过程中,因为涉及环境、操作等一系列的因素,造成“达标排放”难达标。那么这个问题也困扰了我们航运企业和我们船员很多年,同时也是我们监管的难点。
通过对1万多个船舶阀门和管路进行检查分析,与5000多名船员和80多家航运企业交流,2018年初,杨阳率先在全国开创性地提出“零排放”的理念,破解船舶防污监管的难题。
重庆海事局朝天门海事处江北嘴海巡执法大队副队长 杨阳:将我们的水污染物,干脆不管你达不达标,都不排,而是暂时收集存储在我们的船上,然后靠港作业的时候再统一地转岸进行处置,这样就能大大地减少我们的船舶对长江生态环境的影响。
不让一滴船舶污水直排长江,听起来简单,操作起来却不容易。凭着一股韧劲,杨阳成功推动200多艘船舶全面实现“零排放”。为了防止船舶在采用“零排放”处理模式时,还可能存在偷排问题,杨阳他们还在全国首创了“双铅封”“双盲断”法,确保污染物100%上岸,打破了我国内河船舶多年来污水排放“多个流向出口、最终去向不明”的瓶颈。如今,“零排放”治理模式已经在长江安徽及以上航段全面推广,长江干线常年航行的2万多艘内河船舶的生活污水基本实现了“零排放”。
重庆海事局朝天门海事处江北嘴海巡执法大队副队长 杨阳:当时“零排放”的一小步,如今却成了全国内河船舶污染防治的一大步,解决了长江船舶污染防治的难题,大大减少了船舶对长江生态环境的影响。现在,长江大保护对长江绿色航运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也应该迎难而上,直面挑战。
迎接新挑战,杨阳和同事们一刻也没有停下奋斗的脚步。今年,他们正在研发一套船舶水污染物智能管理系统,借助科技手段,对船舶水污染物实施智能化、数据化监控和分析,进一步提升船舶污染物监管的效能。
重庆海事局朝天门海事处江北嘴海巡执法大队副队长 杨阳:通过对船上这些关键设备和关键阀门安装的传感器,生活污水什么时候进,什么时候出,它的存量有多少,这些数据一目了然,大大提升了我们执法的精准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江流域污染防治经历了从船舶污染防治,到饮用水源地保护,再到绿色发展着力推进生态建设,在七百多公里水域上,杨阳和同事们不断创新执法监管手段,船舶污染物“零排放”成为行业共识。目前,长江干线已有超过2.4万艘船舶实施水污染物“零排放”,重庆段累计减排各类船舶水污染物45万余吨。推动长江船舶污染治理实现了由治标向治本的根本性变化。
在日常的检查之外,杨阳和同事们还会召集附近船员们到甲板上开展“碧水流动课堂”,讲解法律法规和船舶污染物“零排放”的相关知识。2016年以来,杨阳和同事们已经进行了100多场现场宣讲,他们还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聚焦长江保护,共同守护我们的母亲河。
重庆海事局朝天门海事处江北嘴海巡执法大队副队长 杨阳:“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视察长江一以贯之的明确要求,国家对长江生态保护高度重视,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去保护长江,其实,对我们基层的执法人员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去思考,要不断地去创新,作为一名基层的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海事执法人员,就要肩负起保护美丽长江的责任,共同守护好我们美丽的母亲河。(记者韩冰、伍黎明、谢鹏)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度排行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