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产经

【加快落实“五大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药材变“药财” 赤峰道地药材撬动百亿大产业

时间:2024-04-25 14:58:27 来源:内蒙古日报

  春日,穿行于赤峰市田野间,别样的丰收景象映入眼帘。

  敖汉旗药田里,挖药机缓缓入地又抬起,一颗颗黄芪根破土而出,缕缕药香扑面而来。“春天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丰收季。”古鲁板蒿镇白家店村药农贾淑丽乐得合不拢嘴。

  作为全国重要中蒙药材种植基地,赤峰种植中蒙药材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地产北沙参、桔梗、防风等道地药材20余种,素有“中国北沙参、桔梗之乡”的美誉。

  如何让“一株草”擎起中蒙药材这个大产业?赤峰市立足中蒙药材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种植药材、加工药材为基础的中蒙药材产业,加快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改方式扩规模药材量质双提升

  4月16日,阳光正好。走进翁牛特旗五分地镇,田间地头人头攒动,农户们在田垄间忙着采收药材苗子。

  “我们雇1500多名村民来帮忙采收药材,很快就能收完,这些药材将销往甘肃、新疆、包头等地,利润相当可观。”魏刚家庭农场的负责人魏立刚说,统种管理模式,既能实现量质双赢,也能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

  “土地租给农场,自己在农场打工,租金加工钱,一亩地能赚到3000多元。”合成公村农户徐国华对规范化种植模式赞不绝口。

  赤峰市地处东北和华北两大道地药材区域内,在药材种植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规范化种植水平较低成为赤峰中蒙药材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卡点”。

  为打破传统药材种植“散、小、弱”壁垒,促进农户“抱团式”发展,赤峰市通过“内培外引”方式,引进培育涉农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

  方法行之有效,成果令人欣喜。2023年,赤峰市中蒙药材种植面积达55万亩,产量27.82万吨,其中,桔梗和北沙参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70%、85%。

  “目前,我们已经研发出赤峰道地药材专用配方肥,前两天在试验示范基地种植药材时已施入此肥,后续会对种植的中药材进行性状调查和相关检测分析,以明确最佳肥料配比。”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程瑞宝说,此肥料的研发,将保障赤峰中蒙药材生态种植持续健康的发展。

  延链条精加工品牌效应日益彰显

  药香扑面产业兴。丰富的药材资源,为赤峰市发展中蒙药产业提供了先决条件。

  走进赤峰荣兴堂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批批加工好的中药材正经过装袋、称重,不断转运仓储室。

  “公司年加工生产各类中蒙药饮片达8000吨,产品畅销全国,远销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年销售额达1.5亿元。”董事长于荣说。

  荣兴堂是喀喇沁旗率先进行中蒙药材饮片加工的企业,也是赤峰地区中蒙药材龙头企业,它的兴旺是赤峰市不遗余力发展中蒙药材产业的有力实践。

  赤峰市瞄定从“一粒良种”到“一味好药”再到“一个百亿级产业”的目标不放松,积极推进品种选育、品牌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全力以赴助推中蒙药材产业全产业链发展。

  功不枉使,地不亏人。荣兴堂药业、赤峰丹龙药业、浩通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中蒙药材企业相继涌现;桔梗、北沙参、蒙古黄芪被认定为国家地标农产品;牛家营子镇道地中蒙药材基地入选全国“三品一标”基地。

  据统计,赤峰市规模以上中蒙药材加工企业达21家,生产的中药饮片、中药材、中成药、蒙药达120多种,产值达到84.77亿元,小小“一株草”正在撬动百亿级医药大产业。

  开市场拓销路畅销全国走向世界

  喀喇沁旗牛家营子镇内蒙古中蒙药材标准化生态产业园项目建设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一派繁忙景象。

  “目前,交易大厅、研发中心和展示中心已投入使用,仓储物流区正在加紧建设,已入驻52家企业,预计5月份正式开市。”产业园负责人李树民介绍。

  内蒙古中蒙药材标准化生态产业园,总投资16亿元,占地约1000亩,是蒙东地区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项目建成后,能够带动周边地区药材种植新增20万亩,年吞吐药材交易量超100万吨,交易额达50亿以上,将赤峰地区中蒙药材全产业链条发展注入强劲引擎。

  产业园弥补赤峰市药材交易市场的不足,高质量发展大会汇聚八方客商。自2021年以来,赤峰市连续三年举办中蒙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累计吸引全国各地医药行业的专家、学者、企业家2000余人次,上百家药企与赤峰签订供销协议,为赤峰道地药材畅销全国走向世界创造了机会。

  “这几年,黄芪、北沙参、桔梗、防风等道地药材走货量逐年增加,这段时间平均每天在1300吨以上。”喀喇沁旗全鑫物流中药材交易中心负责人胡南南对此深有体会。

  目前,赤峰市年出售各类地产、野生中药材及产品达80万吨,年交易额达30亿元。

  一缕“药香”开出致富方,“一株草”撬动百亿大产业。赤峰市将继续加大力气发展中蒙药材产业,让中蒙药材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山中宝”“土黄金”,成为富民增收的“朝阳产业”。(记者王塔娜)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删稿流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版权声明:财会信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285701 蒙ICP备20001920号-1 

Copyright © 2016-2020 财会信报 All Rights Reserved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710号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