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营经济在新时代发展提供更有力政策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已超过60%,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中共中央、国务院7月19日发布《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系统性地给出了新时代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针对性、可落地政策举措。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意见》提出的一系列措施,凸显了党中央对民营经济的重视和支持,有利于改善市场预期、重塑发展信心,为民营经济在新时代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政策保障。
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的壮大离不开外部政策的支持。在疫情和国际局势变动的双重压力导致市场低迷的情况下,新的企业不敢创办,旧的企业难以创新,转型中的企业容易破产,市场整体预期下降,极易导致民营企业发展的恶性循环。当前,民营经济正在经历总量的阶段性震荡与趋势性收缩,结构的横向竞争加剧与纵向升级受阻,创新的质量下降与转型动能不足等三重压力。这可能与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密切相关。虽然中国坐拥巨大体量的国内大市场,但产业制度性壁垒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民营经济创新投入和持续发展的积极性。
此时,政府的牵引作用、撬动作用和引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看,对民营经济的各种支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要素支持和制度支持。其中,要素支持指的是以拓宽企业获得各大要素的途径、优化企业获取要素的流程设置等方式,尽可能破除企业获得要素时可能面临的种种障碍。如《意见》提出的加大对民营经济政策支持力度,包括完善融资支持政策制度、完善拖欠账款常态化预防和清理机制、强化人才和用工需求保障、完善支持政策直达快享机制和强化政策沟通和预期引导等。而制度支持指的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要遵守的各项规则,它会对企业的行为加以约束与规范。如《意见》提出的强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保障,健全对各类所有制经济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稳定的预期等。这将有助于将政府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简政放权、提高办事效率、构建公平法治规范的竞争环境上。
当前,全球正在经历新一轮以数智为主导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数字化转型也成为新时期民营企业对冲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必然选择。然而,许多中小民营企业仍处于传统经营模式之下,规模小、资金少、人才短缺、抗风险能力弱,在当前平台化、生态化、集群化的产业转型升级大势面前处于被动应对状态。能否在政策的支持下,通过数字化赋能企业转型发展,是民营经济未来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与传统发展动力相比,数字化转型不同于内需与制度红利驱动,是通过应用数字新技术对企业技术、产品、经营模式自内向外的自我革新。但这也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有效避免企业之间出现恶性竞争,并以“刀刃向内”的自身改革与治理提升为抓手,鼓励民营企业坚持市场需求驱动创新的成功经验,推动民营企业深度融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进程,实现民营企业效率、质量和动力变革。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创新能力和市场敏锐度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可为经济发展注入持续活力和创新动力,在国家经济的正常运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不能因为民营经济在发展中遭遇一些问题或阻力,就选择因噎废食。当然,在《意见》出台基础上,还要逐步完善政策制定、出台、评估闭环流程,持续跟踪、定期评估结构性政策落实实施情况。通过工作机制的优化,形成系统性工作合力,统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全局,为民营企业创造更加科学、更加健康、更加人性化的发展环境。(盘和林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度排行
推荐